于茵不知道她爸妈对小哥的婚事持什么态度,她也不太在意。
从信里,于茵感到小哥的喜欢,小哥喜欢的她就喜欢。用心的准备了很多东西,还从王文也那问到信息,知道白晓羽同志喜欢有质感的手工艺品。于茵也投其所好,从各个少数民族朋友那换了竹制的笔筒,扇子,造型各异的小竹篓……
也准备了茶叶,蜂蜜,果干,菌干,米粉等各种当地特产。
从沪市回来以后,于茵找时间整理了一下空间,该收的收了,该采摘的采摘了,又重新种了一批。
这个春天,于茵还打算没事上上山,囤一些山野菜,有备无患吗!
于茵也把从沪市买的对表包好放在包裹里,如果小哥要订婚,正好用上。把所有东西打包好,才和卢书睿一起,把东西寄走。
云省的三月,还是比较舒服的,不那么热,也还没到雨季,不潮湿。
于茵一家四口一起动手,把院子里的菜地重新种上,平平安安虽然不太会干,但也积极参与。小孩子,不要怕吃苦,很多事情也需要他们参与了。让他们亲自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的真谛,才能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想起让孩子做这件事,于茵也是有感而。有一次,平平把不喜欢吃的直接食物扔掉了,于茵很惊讶。这要是在后世,很是平常,孩子们挑食严重,不喜欢就扔。
可是,这是七十年代,很多人都挣扎在温饱线上呢。平平的举动,让于茵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有点溺爱他们了。
因为有空间的存在,她家不缺吃喝。两个人挣工资,于茵也没短了两个孩子的零嘴,供销社有的零嘴,于茵几乎都买过。还有二姐从沪市寄过来了,小哥从京都寄过来的,也不照后世的孩子过得差,只是种类没那么多而已。
两个孩子三周岁了,于茵有时候太勤快,把他俩伺候的太周到。要知道,生产队里这么大的孩子,很多都能干很多事了。喂鸡,收拾屋子,看顾更小的弟弟妹妹。
从那一刻起,于茵自我检讨,有意识的让两个孩子参与到家里的劳动中来。即使干不了什么,也能帮爸妈倒杯水,递个小工具什么的。孩子也很乐意,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劳动,他们感觉自己很能干。
孩子们在于茵的潜移默化下,知道不浪费粮食,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最明显的就是安安的衣服不再那么埋汰,知道小心一些了。她和爸爸一起洗衣服,觉得手疼。
于茵家的生活温馨快乐,隔壁的褚家过得鸡飞狗跳。
前几天,亦娴姐提前动,在医院生了她家的老三,不是褚建国心心念念的小棉袄,还是一个秃小子。而且还是一个嗓门很大的秃小子,一天到晚练嗓子。
褚晨和褚阳都要离家出走到于茵家了,实在受不了自家弟弟的哭声。褚建国更是,一脸疲惫,两个黑眼圈尤其明显,誓再也不追生小棉袄,怕再来一个臭小蛋子。
后来,还是王姐给出了主意,说这是遇到夜哭郎了,要送送。
于茵也听过这个说法,但是具体怎么操作还真不知道。尤其现在,反对封建迷信,反对一切牛鬼蛇神,一般人不敢弄,何况,褚建国本身还是革委会主任。
于茵大概知道,孩子晚上哭,可能是缺钙。送了不少大干虾,海米给他们,叮嘱亦娴姐多喝点骨头汤。现在也不知道有没有卖钙片的,也只能这样了。
过了几天,孩子还哭,褚建国同志实在受不了了,偷偷的问了于茵那个夜哭郎的事。
于茵按照王姐教的,让褚建国在纸上写下“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行人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这些字,趁着天黑,偷偷的贴在木板上,立在他家大门口。
让王文也三人假装从那路过,每人念一遍,于茵和卢书睿也去念了一遍。完事了赶紧撕下来,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