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先后喊来三个看屋基的先生来,在话题中心———茅草屋旁一块空地上,杀一只公鸡,木升子装一升米,米上插有用红绳子绑着一沓钱,地方落后,还不时兴红包,用红绳代替。当地人叫红封封,钱多钱少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情,一般都是十二块、二十四块、三十六块、一百二十块、二百四十块、三百六十块,当然,这里的先生一般都是二十四块居多,主人家还要管一顿酒肉,那也值了。
村长给他们的红封封都是二十四块。管一顿饭,酒肉管饱管醉,所以说先生也乐得自在高兴。
经三位高人翻开各自用小楷誊写在宣纸上的繁体字“奇书”
——类似于《易经》理论布依族化的书,结合罗盘“指点江山”
,得出结论是大吉大利的宝地,可以修建宗祠或宅子。
村子安排村民在茅草屋开会。
上百号人在讨论着。大家倾向于修三间,一间伙房,中间是山神菩萨,另外一间是大家正月初二和三月三祭拜的时候吃饭的场所。
房屋大小和布局定了之后,就是怎么支出的问题。村民一户一天派工一名,一户投一百块钱,余下的款项由村里出,按照大家毛算了一下,要两万块钱才能达到“拧包入住”
条件。
村民对于建设山神庙非常积极,从下基脚、打地坪、砌墙、立木柱、安梁、盖瓦、墙面刮白灰等,一个半月就结束了。一天投入差不多四十名劳动力,能在农闲季节施工完毕,大家还是付出了努力。
中间一间房大梁安装不能随便安装,要找先生看好黄道吉日,然后再举行“呼吉利”
仪式,众人每把挂着大红布的大梁抬高一步,要由德高望重又博学多才的人来“呼吉利”
,即说各种吉利话。这个吉利话几乎有一定的套路,不能胡乱说的。
大梁等顶入槽之后,要从上面丢一些糍粑和糖果让村民哄抢,人越多表示越吉利。
那天,石邦奇、潘老佳、王石大、韦坤甲都参与了,每个人都抢得一大包,足以满足一个壮汉一天的口粮。
山神庙祭祀支出一般是这样的。正月初二由于每家每户都有酒肉,那就一家带一瓶酒、一块豆腐、一碗糯米饭、一炷香,由自家不再生育的中老年男人或者由满足条件的邻居代劳均可,带到庙里,然后统一做吃,剩下的就带回来。三月三则由村民集资去找黑毛猪来祭祀,要是买不到黑毛猪,也可以用别的毛色的猪来代替,但是须用墨汁染黑猪毛再祭祀。吃剩的猪肉每家每户均分,须三天之内吃完,要是吃不完只能埋掉,不能留存很久,另外也不能给本寨以外的人吃,这会认为不吉利,同时也认为对祖宗大不敬。
在祭祀过程中,不允许有外寨子的人来做客,路过村寨也不行。要是有公路穿寨而过,那你正常从公路上过是可以的,但是不能走下公路逗留,那就视为大不敬。只有山神庙放鞭炮了才能正常走亲戚。
要是不懂风俗习惯的人误进入村民的地界,那最低要给八百八十块钱的红包,严重的要杀一头大肥猪(黑毛)来重新祭祀。
那各位看官可能要问,政府机关下乡能行吗?明确答复:“不行”
,即便当时有重大事件需要进村处理也要等放鞭炮之后,除非你愿意封大红饱来保村民平安,这个是布依族一个重要风俗习惯。
只要但凡有一点点尊重人,来到地方之后一定要问清楚当地有什么风俗习惯以及禁忌,不能莽撞行事,否则可能会生不可预判的事件。
到山神庙祭祀是布依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以及必须尊重的传统习俗。
作为布依族后代的我,其实也没有进去看过寨的山神庙是什么样的布局结构,只知道是一栋大瓦房,里面是很神秘的。能进去里面的人必须是已婚,而且是不再有生育能力的男性,那我还年轻,明显不够格。
另外,进里面的人只能说一口纯正的布依族语言,不能夹杂着别的语种,“夹生饭”
是不能进去的,当然,这也亟需保护好布依族语言,防止失传了。
吃饭也有规矩,要喝汤大家一起喝,由专人负责,不能谁多谁少,要大致相同。筷子夹菜的时候,碰到什么吃什么,不能用筷子在里面搅动。不能高声喧哗,要保持肃静。这也是为啥不能让年轻人去的另外一个原因之一吧,毕竟年轻人有时候说话办事不稳重。
到里面的人,一定是经过一定的生活历练。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四十岁以下的男人几乎不敢进去,怕自己的修养不够。
主持仪式的人就相当于寨主的老者来担当,在这里不是看谁有钱无钱,也不看你的社会地位高低,全靠村民朴素的情感来认定,没有标准,只有认可不认可。任何规章制度都没有,但又有无形的力量在影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