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信一看娟秀的字体印入眼帘,看到这个字杨兴武很是熟悉,这是大妹杨小兰写的。
先前他写的笔记就是由大妹抄写的。
信里的内容写的很是口语化,也没有遵循写信的格式。
“小武,你在京城过的咋样?我跟你嗒都好,你爷和你奶、你二叔二婶也都好。
听人说京城比咱家冷,给你寄了一百块,你再买一件棉袄,你带的那件旧棉袄也小了,新棉花下来了,等你回来,再给你做一套棉袄棉裤。
出门在外别怕花钱,该吃吃该喝喝,家里现在有钱了,六亩玉米卖了两千多,收完玉米和红芋,再种完麦,就给你大哥起房子,新房子就在咱家西边的小坡上,走两步就到。
等你回家过年,就能住上新房了。
对了,跟你说个好事儿,咱庄今年就要通电了,那木桩子就是有点太气气(难闻)了。
以后家里就有电了,靠着水电站,咱们也能享受享受。
你在京城要好好的,吃好喝好,千万别怕花钱。”
王招娣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杨兴武读着信,想起母亲的叮嘱有些感慨。
读完一沓信,信里每个人都说了好多话。
全都是让他照顾好自己。
几个弟弟妹妹也在信里说会好好学习之类的。
杨兴武读着读着,感觉胸口堵了一下,不由得红了眼眶。
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太流行写信,有事基本上都是打电话或者视频。
快节奏的生活,让他除了和父母之外的亲戚们渐行渐远,哪怕是小时候带大他的小姑和最疼爱他的大娘,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自己打个电话去拜年,这种事好像就成了例行公事一般。
有点像断亲,平时很少来往。
何况他们还不在一个城市,来往的自然更少。
亲戚亲戚,走动起来才叫亲戚,不走动自然连邻居都不如。
是以,在读到家里的信之后,他这才有些恍然,他好像已经偏离了太远太远。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到了学校在给家里拍完电报后,也没想着给家里写封信汇报一下情况。
这倒不是他的疏忽,实在是他所处的时代电话已经普及,基本上很少写信了。
是以,在看到家里的来信时,他还愣了一下,打开信看着字里行间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不由得感慨万千。
对于这种写信这种事情,他第一次现,原来文字里面也能承载着这些炽热的情感。
哪怕仅仅只是一个山野妇人对儿子的叮嘱和唠叨。
这一刻他或许才真正的理解了那句家书抵万金。
几位舍友,看到杨兴武情绪不佳,纷纷关心起来。
“咋啦这是?遇见难处了?说出来,哥几个给你想办法!”
“看着不像?信里面还有不少钱!”
“估计是想家了吧!”
“嗐,谁不是,离家一个月了,从小到大我还是一个人跑这么远。”
“想家的话,就往家写封信吧!半个月就到家了,也挺快的,有邮票吗?没有的话先用我的!”
张卫军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外阜邮票递给杨兴武。
杨兴武接过之后,道了声谢
从抽屉里拿出几张信纸,开始给家里写信。
杨兴武拿起钢笔,刚想写信,他突然现,此刻纵然有千言万语,临到下笔的时候,却突然不知道该写什么。
仔细端详了一下手里的英雄1oo,钢笔很好却写不出他的思念。
字斟句酌了许久,杨兴武写下几行字。
看着自己文绉绉的话,杨兴武一把扯下信纸,团成一个纸团,放回了抽屉里,打算当作草稿纸。
再次看着崭新的信纸,杨兴武提笔写下:
“娘,我是小武,我在学校一切都好,学校的饭真的很不错。
一个馒头才两分钱,一份肉菜才两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