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穿越农门有空间古言推荐 > 第79章 家人无条件的信任(第2页)

第79章 家人无条件的信任(第2页)

至于三个哥哥,入学的事已经敲定。

只是他们没有参加过蒙学,若是与启蒙班那些三到七岁的孩子一起念书,恐怕他们会很尴尬。

三人目前分别是十岁,十二岁和十四岁,属于入学划分的“幼童”

阶段,即九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的儿童。

每年有三个学期,分三次开学,第一次在正月,第二次在夏末秋初,第三次在十一月。

目前,他们已错过,正月和夏末秋初的两次学习,直接进入“冬学”

肯定又会有些难度。

南宋诗人6游的《冬日郊居》诗中亦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所以农家十月,遣子弟入学的这个学期,谓之“冬学”

程小玉不想错过,今年最后的这次,把三个哥哥一起送入小学的机会,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

由她亲自给哥哥们教导,之前两个学期学习的《六甲》《九九》《三仓》等启蒙读物。

这样他们以“幼童”

的身份,进入小学,就能在冬季的学期,跟其他学子一起学习《论语》《孝经》两本书,不至于到时候听得云里雾里,学问与同窗们,有太大的差距。

兄弟三人也非常期待,能够进入学堂,那是多少农家子弟盼望,却又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啊!

因为作为普通农家,就算举全家之力,都未必供得起一个孩子求学。

一般只有那种进项比较多,且收入稳定的家庭,才会从家里挑选出一名,大家公认的最聪明的孩子,将其送入学堂。

然后所有人,都会为了这个求学的孩子而努力,家中银钱都花在他的身上。

只求有朝一日,他能考取功名,混个一官半职。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带着一大家子,甚至整个家族,过上兴旺的好日子。

可是,功名利禄,是那么容易就能到手的吗?

大多数送去学堂的孩子,最终就是比在家务农的人,多些学问,多识些字罢了。

而程小玉的目的很简单,她并非指望哥哥们能够考取功名,当然,能考上就再好不过。

她其实最希望的是,他们学了知识,长了见识,以后能够走出小小的村镇,去到更大、更美好的天地。

而不是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守着这方寸之地,岁岁年年,看天吃饭。

遇到年成不好,还得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苦生活。

她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这句话,适用于任何朝代,任何人群。

她将哥哥们送去的书院,由一位老秀才担任山长,名为“秀山书院”

因为问道学院中,有一位出名的鲁山长坐阵,每年都有大批的人,挤破脑袋想进去,每月的束修自然也不便宜。

与之不同的秀山书院,就明显清静了许多,束修方面,也低了不少。

虽然是这样,读小学的人,每个月的束修也要一两银子,还不算吃住和购买笔墨纸砚的钱。

所以粗略计算了一下,三个哥哥求学期间,一个月得花六两银子。

这对她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是对于其他家庭,这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三个男孩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给妹妹一个满意的结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