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刘氏向丈夫说道:“方明,东山说要去山上感应灵气去,我准备带他去望东峰白云观,你觉得怎么样?”
谢夫子道:“夫人,东山这孩子是有点魔怔了,感应不到灵气就踏踏实实读书考进士,走科举未尝不是一条好道路。”
刘氏道:“可是东山这孩子不甘心,读书也不会踏实的。而且我也怕他将来恨我。”
谢夫子道:“夫人啊,灵清已经可以感应灵气,将来很有可能被选中进入凡界,要是东山也被选上,咱夫妻两怎么办?!”
刘氏坚决道:“我已经答应东山了!”
谢夫子忙道:“好好好,听夫人的。”
刘氏道:“方明,你不是说会一直陪着我的嘛。而且,就算灵清东山都入凡界了,我们就不可以再生一个吗?”
谢夫子眼睛透出亮光:“是极!夫人说的是极!”
一夜无话。
第二天,刘氏跟东山说道:“我跟你爹商量好了,我带你去望东峰白云观住一段时间,那里是我娘两的福地,兴许可以帮助你感应灵气。”
东山兴奋地道:“哦!谢谢娘亲!”
刘氏带着东山向西而行,爬上望东峰,步入白云观。白玉观观主见到刘氏带着东山,道:“孩子长这么大了。”
刘氏跟观主说明来意,观主便安排了东的两间客户给娘两住下。
东山一刻也不耽误,晚上便在白云观打坐入定。完毕后东山看到地上有些果子,不知哪里来的,捡着吃了些,很是香甜可口。
第二天,东山早起,爬到望东峰顶,见着将出未出的太阳,打坐入定起来。虽然山上感觉比起在家里舒畅些,可是还是未能竟功,一连几天均是如此。
东山心里渐渐明白,可能自己确实没有修道天赋,于是向娘亲哭诉。刘氏告诉东山观主知识渊博,可以向观主请教。
观主望着一脸执着的东山,慈祥地说道:“东山,你求道信念坚定,是好事,可是你过于执着了,不能完全放松,反而不好。你应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去感受大自然,放空自己。”
东山感激道:“多谢观主爷爷,东山明白了。”
东山起了大早,去了望东峰,但是没有打坐,而是走在长满青草的山道上。东山畅意的呼吸新鲜的空气,眼睛装满缭绕的白云,随清风微微摇曳的遍地青草,挂着露珠、开得正艳的花儿,以及在花丛中飞舞的蜻蜓。此时,太阳挣脱了地平线,初阳铺满山上,花草树木像披上了金装,显得生机勃勃。
一切如此美好,东山闭上了眼睛,感受着一切。突然,东山感觉到灵魂欲脱体而出,似乎与天地融为一体。东山骤然心惊,退出了那种状态。
虽然心有余悸,可是东山的眼眸渐渐的亮了起来,道:“这不就是第二步吗?”
有了先前的经验,东山尝试了许多次,去寻找那冥冥中的那种感觉。或许是有些刻意,东山偶尔才能成功。
一天晚上,东山感应完毕,望向天空呆。只见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虫唧唧、风习习,反闹心室成静庵。
东山出神的数着星星,一颗、两颗、三颗…三百颗。东边数完了,往西边望,东山突然模糊地看到五种颜色的气体散步在天地间。
“不对啊,我记得我打坐的时候周边不是这样子的。”
只此一念,东山骤然睁开了眼睛。意识到了什么,东山高兴的朝着母亲的房子跑着,喊道:“我感应到灵气了!!!”
刘氏看着兴奋的孩子,也开心的笑了。
东山在山上又巩固了些时日,到了能经常入定感应到灵气的地步,便与母亲刘氏回到了青龙村家里,此时离三月之期还有半月。回到家中,东山获悉梁羽华也感应到灵气了。
三月之期已到,传道士应期来到书院。传道士将孩子集中到一起,道:“自认为能够感应到灵气的,到我跟前来,排成队,我一个个询问,其余的散去。”
最终仅有八人排成小队,东山在第七。
传道士问道:“你说说,你是怎么感应到灵气的。”
轮到东山的时候,东山把情况说了。传道士问道:“你看的是什么颜色,亮度怎么样,清晰吗?”
东山答道:“有红色、绿色、蓝色、黄色和橙色,有点亮,不是很清晰。”
传道士又问了些姓名、年龄、父母、籍贯及家庭情况等问题,东山一一答了。最后传道士道:“这是身份令牌,三月后持此令牌到郡城参加测试资质。”
东山双手紧紧握住了。
此次只有五人获得去往郡城的资格,包括灵清、景青、东山、梁羽华等,其他两人被传道士证明是弄虚作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