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历元年九月十五日,庐陵王李哲回到洛阳半年,正式被立为大周太子。
长子李重润进封邵王,次子李重福为平恩郡王,三子李重俊为义兴郡王,四子李重茂为北海郡王;几位皇女皆为郡主。
太初宫举行了隆重的册立大典,并告于天地、太庙。
两京李氏太庙享德庙早已被武承嗣、武三思拆毁;玄元庙虽为老子太庙,但太上玄元皇帝被女皇废黜,只供奉了先天太后。
李哲册立为大周太子,只能告于武氏太庙。
在武氏太庙里册立李氏子孙,颇有几分尴尬,但狄仁杰、娄师德、魏元忠、王方庆、王及善、姚崇等老臣,还是心潮澎湃,脸上写满了激动和喜悦。
在众人心中,李哲是李唐王朝的象征,只要他还在,李唐王朝就没有灭亡!
狄仁杰极力拥立李哲,李哲却很不待见他,觉得他有意树立私惠,想讨好自己而已。
他没有感到凉薄,看到李哲再次登上太子之位,大周的继承人身上流着李唐皇族的血液,比谁都高兴。
此时,东突厥大军还盘踞在黄河北岸。
女皇命太子遥领河北道行军总元帅之职,以狄仁杰为行军副元帅。
文昌右相宋玄爽为长史,左肃政台御史中丞霍献可为司马,右肃政台御史中丞吉顼为监军使,扶余文宣等六人为副总管,统军击赶东突厥。
太子挂帅的消息传开,当天,便有数千人自告奋勇,向吉顼应募。不出数日,便募得五万多名武卒。
回朝后,吉顼在朝堂上大谈此事。武三思等武氏诸王听了,对他非常憎恶。
大军尚未动身,阿史那默啜得到消息,将赵州、定州、相州等地劫掠的一万多名百姓,全部坑杀,从五回道退军北还,顺路剽夺了大量财币和牲畜。
狄仁杰亲自率领十万兵马追赶,却追之不及。
神都洛阳终于转危为安,女皇如释重负。
阿史那默啜半路丢下了阎知微,命他还乡。
阎知微如一只丧家之犬,四处躲藏,凄惶度日。不出两日,被边境上的周兵擒获,押送至洛阳,处以磔刑,夷灭三族。
阿史那默啜率军在大周国土上大摇大摆地走了一圈,将手中的利剑,插在与洛阳仅仅一寸之遥的地方,在各部落中威望日盛,更加心生骄志,轻视大周。
是岁,立其弟弟阿史那咄悉匐为左厢察,骨笃禄之子阿史那默棘连为右厢察,各主兵两万余人。
立其子阿史那匐俱为小可汗,位在两察之上,统辖处木昆等西突厥十姓部落,兵力四万余人,号为拓西可汗。
他们隔三差五就南下骚扰大周,使戍边之兵不得休息。
女皇在洛阳增屯了兵马,由河内郡王武懿宗、九江郡王武攸归统领。
第二年,在黄河南北,置立武骑团,以御史中丞魏元忠检校并州长史、充天兵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驻守备战,加强了洛阳的防御力量。
圣历年间,朝中人事变动颇多。
王及善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苏味道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姚崇为凤阁侍郎,兼任相王府长史;李峤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魏元忠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6元方为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吉顼为天官侍郎、同平章事;狄仁杰进拜纳言。
春官尚书武三思检校内史,再次成为宰相之一。
也有一批人仕途不得意,被降了职。
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豆卢钦望罢为太子宾客;夏官侍郎宗楚客罢政事;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杜景俭罢为秋官尚书;鸾台侍郎、同平章事王方庆罢为麟台监;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武攸宁罢为冬官尚书。
圣历元年腊月十五日,上官婉儿突然光临东宫,传达女皇敕旨,为太子李哲、邵王李重润和其他几位兄弟赐姓武氏。
跪地接旨前的大周太子,名唤李哲,起身之时,已经叫武哲了。
武哲心中又惊又怕,与韦晚香目目相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从地上爬了起来,刚想说话,韦晚香悄悄扯了一下他的衣襟,武哲重新跪下,三叩拜谢圣恩。
上官婉儿朝他嫣然一笑,道:“太子殿下若有异议,可入宫请陛下圣裁。婉儿还有其他圣命需要处理,先行回宫去了。”
“好!你去……”
上官婉儿盈盈一拜,转身离去。
她梳着飞仙髻,头戴蝶恋牡丹金步摇,额间一点绯红色的梅花花钿,尤显妩媚。一袭青苔色齐胸襦裙,胸前系着一只嫩姜色的蝴蝶结,肩披嫩姜色的披帛,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凤蝶。
那只凤蝶翩跹飞去,留下一阵莫名的惆怅。
“看哪里呢?”
韦晚香将那双差点离家出走的眼睛硬生生地拽了回来。
“平时见婉儿,都是以男子澜袍示人,今日穿了一身女装,还真是好看!”
武哲脸上起了赧色,一屁股坐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