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半个时辰,夏瑜就与狗腿子一般跟在身后的赵秀才回到了赵家。
“徐先生,请看!”
夏瑜迫不及待地摊开一张纸,将之放到徐真身前的桌上,“未庄共有一百三十二户人家,比我初步估计的要多上不少。”
“比我想象得也要多上一些。”
徐真看着夏瑜记录下来的总结。
夏瑜指着自己记下来的东西,逐个解释道:“在这一百三十二户人家里面,赵家和钱家最富。”
“与赵家、钱家借过粮食的有七十一户,我认为这些是吃不饱饭的贫苦农民。”
徐真点头:“详细说说。”
夏瑜舔了舔嘴唇:“这些贫户大多从两家,或者其他地方租甸了田地,少部分完全靠自家的田地过活。”
“那些租甸了田地的人,又分为完全靠租甸的田地为生的人,与有部分自家田地的人。”
“他们除了从赵、钱两家,或者别家借粮之外,还有的借过高利贷。”
徐真没有评价:“剩下的农户是什么情况?”
“剩下的许多人耕种的是自家的土地,秋收之后不需要向两家收租,大多比较富裕。”
夏瑜简单说道,“其中一些人甚至可以向外出租部分土地,收取地租,到了年底还能存下一些储蓄,使其能像两家一样向外借贷。”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另有一些人,完全没有土地,也不租甸土地,只靠帮工维生,如在每年播种,或者秋收的忙碌时节去帮工。”
“小d就是这样的人,另外还有几人是这种情况。”
简单地介绍完这些情况,他叹息一声:“只从未庄来看,有一半是吃不饱饭的贫苦人,要是推及全国,数万万民众,又有多少人还在饿肚子?”
夏瑜父亲早逝,是由母亲拉扯大。
留洋的钱财耗尽了家里的家底,致使他在留洋时过得也是苦日子,经常要去给人打工,以赚取生活费,偶尔也会饿肚子,所以对于吃不饱饭的记忆非常深刻。
徐真听夏瑜说完,面色冷静地问道:“一个成人在没有其他进食的情况下,一天要吃多少斤米,算是吃饱?一斤,还是两斤?”
“你说这些是贫民,你去调查过他们每日能吃到多少斤大米么?”
夏瑜愕然:“我……我并没有去实地打听过,大多是向赵秀才打听的。
他下意识都看了一眼远远站着的赵秀才。
赵秀才不知道徐真和夏瑜在谈些什么,但见夏瑜看来,还是连忙点头哈腰地回应。
“去借贷的不一定就是贫民,可能只是需要罢了,而赵秀才的说法也不可信。”
徐真指向自己身下,“在赵家这种环境下成长,他理解的吃饱和普通老百姓的吃饱不同。”
“赵秀才可能认为不吃到好菜就是没吃饱,而底层人民只要勉强能生存下来就认为是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