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下面说说“为道”
。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之前我们说“为学”
有三个阶段,在这里,“为道”
也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道日损。这是基础阶段。
先要说明,为道的视角,与为学的视角是非常不同的,之前已经提到了这一点。为道的视角,在“心-视角-视界-世界”
这一视角学体系中,基本不太关注世界,不仅如此,“为道日损”
的“损”
,其实就是对世界之损。在“为道”
视角下的世界,不是西方文化视角下的客观世界,而是由“六根、六尘、六识”
共同构成的世界,亦称为“十八界”
。其实这“十八界”
皆是视角,但却是需要出离、转化、损去的视角。
六根:即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这里关注的重点不是这些感官的生理构造、物质基础,而是这些感官的功能作用。
六尘:即六种感官感知到的现象,也叫对境,即色、声、香、味、触、法。之所以称为“尘”
,是因为这些现象具有“染着”
和“遮蔽”
的作用。所谓“染着”
和“遮蔽”
,是指我们的心容易沉迷于这些现象,使得这些现象就像灰尘一样蒙在我们的心上,使我们心灵本有的智慧和光明被遮住了,被隐藏了,我们的生命于是变得烦恼、痛苦、愚痴。何以会如此呢?六识在其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识,有认识、识知、识别、分别、判断、判定、决定等诸多含义。这些识的本源,皆是心识。六识,是心识的六种作用表现。
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界,有界限之意。这种界限的产生即来自于心识的分别。
为道日损,先要完成的功课就是把注意力从这“十八界”
所构成的世界中抽离出来,抽离的过程,即是“损”
的过程。
为了使人们认识到沉迷于世界的过患,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色代表我们看到的一切,五音代表我们听到的一切,五味代表我们所有的饮食,驰骋田猎代表所有一切娱乐活动,难得之货代表我们在人世间追求的各种物欲,如金钱、名誉、地位、权力等等。
当一个人沉迷于花花世界,被物欲淹没的时候,哪还有机会和可能去追求成贤成圣呢?所以,要追求圣贤之道,就要将这些全部“损”
去。因为一下子损去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就需要“为道日损”
。每一天损去一点,不断坚持下去,各种欲望性的东西就会逐渐地远离我们的生命。
佛家则要求在更深的层次进行“为道日损”
的训练。这时就要引入佛教所独有的智慧视角“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
是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独特视角。这个视角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它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只要一种事物是在必须具备各种因缘条件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那么它就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这个视角的厉害之处在于,竟然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够经得起这一视角的审视后仍然可以骄傲地说:我有独立不变的自性!
没有。真的没有。世界经不起,宇宙经不起,天地经不起,“六根”
“六尘”
“六识”
都经不起,甚至连天堂、地狱、轮回、烦恼、痛苦、死亡都同样经不起。你也经不起,我也经不起,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现象能够经得起。
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看清人类自己的“缘起性空”
特性,佛陀给出了很多直观性的视角,比如: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梦幻。佛陀把人们能想到的构成人类生命的所有组成部分全部给透视了一遍,并把透视的结果展示在人们面前。只要人们按照同样的方法去透视,就必然会看到同样的结果。这就是佛陀的伟大之处。佛陀开创了一系列透视世界、透视生命、透视自我的全新视角。而所有这些视角,都被置于一个总体视角之下,始终不离总体视角。这个总体视角即是“缘起性空”
的视角。
佛陀不谈五色如何,五音如何,五味如何,而是直接引导你去考察和透视体验这五色、五音、五味的生命本身——也就是你自己。通过“缘起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