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时刻,特别是在一些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甚至影响生命方向和整个人生命运的关键节点上,内心一念以及一言一行,都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有的时候因为一句话说错了就导致了整个事情的失败,而有的时候一念善心不仅可以救度他人,也可以救度自己。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尧舜,代表圣贤之心,代表践行大学之道、大人之道、自性本心之道的修行者。帅,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统率、统领、统治,另一个是表率,为天下做表率,带头遵行。如果修行者能够安住于自性本心,本心起用,那么就会自然具足仁德。这种仁德本自具足,而非刻意有为。《道德经》中说,“上仁无为而无以为也”
,真正的仁是德的自然体现,是道的自然体现。当修行者安住在本心之中,仁德自然就会成为内心的主宰、统帅,这时即可“而民从之”
。民,即意识心。当仁德光明之心成为内心的主宰,妄心、意识心就会遵从仁德而没有作乱的机会。这就是修行的正念。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桀、纣代表妄心,肆意妄为之心,它代表生命本能的欲望,这种欲望之心没有智慧,追求私欲的满足,放纵自己的欲望,这即是妄心。“而民从之”
,当一个人放纵自己欲望的时候,他的思想、念头、情感、情绪等,都会顺从欲望使妄心做乱。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如果你内心的主宰是仁德之心,那么即使处在一个有所杂染的环境中,虽然这时你的妄心、意识心容易被环境所影响,但是只要你内心真正的追求没有改变,内心的主宰一直是仁德之心,觉照的正念一直都在,那么“民”
——意识心就不会被环境所染。
同理,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一直在追逐各种欲望,那么即使在一个比较清静的环境中,他的意识、念头、情感等仍然会遵从他内心的欲望,根本感受不到真正的清静。一个人内心真正的追求和他的身口意其实是相应的,如果想故意作出相反的表现,就会很不协调,没有力量。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儒家的修行,都是先“明明德”
,明本心之后再“亲民”
。明明德就是这里的“有诸己”
,亲民就是这里的“而后求诸人”
。儒家之道倡导以德服人。先要有德,而这个德,不是刻意造作出来的虚伪的德行,而是从我们生命中最根本最本元的自性本心中显出来的性德光明。这种性德光明会统领修行者的身口意,使整个身心从内到外是合一的,知行合一,言行合一,这样的德才能够服人,才能够影响人,才能够感化人。
然后所谓的“而后求诸人”
,其实是不求而自得,有德之人自然会感化与他有缘的人。在观心修行中,本心能够做主就是“有诸己”
,“而后求诸人”
,妄心才不会作乱。本心做主,妄心自然顺从本心并作为本心的道具挥它的作用。
比如说我们的六根,这六种感官的功能其实都是意识的作用,而这个意识只有回归到本心做主的时候,六根才能够成为本心起用的道具。如果本心不能做主,或者说没有见到本心,甚至不知道本心是什么,本心的光明还没有在修行者的生命中显出来,这时的妄心是非常难以管束的。没有见到本心的时候,一切都是意识心的分别、妄想、执着,这就是妄心做主。妄心最容易随顺生命中各种贪嗔痴习气,这时仅仅靠一些外在的戒律和道德的要求去管束自己,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见到本心之前,持戒修行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持戒是不够的,重点是尽快明本心,尽快“明明德”
。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修行者要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即是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修行者自己做到了有所不为,然后才能够以自己的戒行、戒德影响与自己有缘的人。对于观心而言即是安守本心,诸妄自消。“无诸己”
,就是“没有”
。没有什么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攀缘,没有贪嗔痴这些妄心妄念。这种状态其实就是本心的状态。当你能够安守本心的时候,所有的妄心都会自然地消散。所以叫做安守本心,诸妄自消。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只做表面文章是没有用的。比如我们倡导别人怎么做,但实际上自己却做不到,这就叫做“所藏乎身不恕”
,就是说你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东西不是忠恕之道,不是儒家所提倡的仁、让、恕。“能喻诸人”
,却要求别人做到,“未之有也”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必须从自己做起,让自己成为道的载体、仁的载体,安住在本心之中,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仁、让、忠、恕之道,符合大学之道的精神,这时你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别人、感化别人,这是一种“感而化之”
的过程。
当我们与别人交流的时候,不仅在看对方说什么,还会整体性地去感受对方的生命状态,还要看他的行为、动机等是否与他所说的一致。如果其所说的和他所体现出来的整个生命状态有很大差距的话,那么他所说的那些道理就没有说服力,难以打动我们,无法让我们从内心里信服。如果说一个人能够言行合一,其当下的生命状态正好体现了他所说的,这时就会产生非常强大的说服力,具有很强的感化的力量、感动的力量,这时我们自然地就会心悦诚服,放下自己的知见,而被这种从本心中显出来的仁爱之光所感化,因为,这种光明同样也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故治国在齐其家”
,国之治在于家之齐,家之齐在于我们能够自内心至诚地践行大学之道,践行儒家之道,践行仁、让、忠、恕之道,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去感化与自己有缘的生命。在观心修行中,则需要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安住本心,念念觉照,觉照自己的念头,“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已生之恶令消灭,未生之恶令不生”
。
就像阳明先生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即是格物致知的功夫,在念念觉照之中离妄归真、返本归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行功夫,同样也在这种念念观心之中,念念觉照之中,念念离妄归真之中,念念转迷为悟之中。当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精进修行的时候,则家国身心必然自修、自齐、自治、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