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一家能够做到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能够做到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而如果一个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生犯上作乱之事。其中的关系、联系、影响就是这样的紧密。一句话说不好也会坏了大事,一个处在重要位置上的人,他的作用足以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
注意,这里说的一家、一人,更多是指一国之君以及辅佐君主的大臣。大学之道倡导大人之道、圣贤之道,同时也是内圣外王之道。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其最主要的践行者就是一国之君,一邦之主。君主们要想安邦定国,就要从自身做起,践行内圣外王之道,内要明明德,外要亲民,所推行各种的政策、制度、规范要能够体现儒家的道德理念和精神,并且率先从自己做起,带头践行仁爱、礼让、忠恕等等。正所谓上行下效,老百姓是以君王的言行为风向标的,不仅要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是如何做的。君主以及王公大臣们在道德行为上对于民众百姓的这种表率作用,是整个国家社会治乱走向的关键。
文中接着举例说明。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古代的圣人尧帝和舜帝用仁爱来治理天下,老百姓就会效法尧帝和舜帝崇尚仁爱的德行。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纣王用残酷的暴政统治天下,那么其统治下的老百姓也会受其影响同样崇尚暴力,社会就会非常的混乱,民不聊生。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如果君主言行不一,说的跟做的完全相反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其号令。如果君王下达的制度、法令连他自己都做不到,那么就没有说服力。只作表面文章是无法获得民心的,无法治理好天下。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有诸己就是自己能够先做到。比如说君主倡导高尚的德行,那么君主自己就要先做到身体力行。君主能够先做到明明德、亲民、仁爱、礼让,臣民就会效法,这样就比较容易达到君主的要求。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希望百姓不要去做的事,那么作为君主也要先自律,不要去做。比如君主希望百姓遵纪守法,不要暴戾作乱,那么君王先要从自己做起,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度,律法的施行严格而公正,同时对百姓施行仁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社会文明昌盛,那么自然就不会生犯上作乱之事。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如果说君主自己做不到却要求臣民们做到,那么他的政令就没有说服人心的力量,想要达到良好社会治理效果是不可能的。
“故治国在齐其家”
,所以说要先从自己做起,修身、齐家,以此为根本,然后才能够治理好整个国家。
下面从观心修行的角度看看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启。
“一家仁,一国兴仁”
,仁,是整个儒家之道的核心。仁者爱人,这里的[仁]其实有突破二元对立的这样的一层内涵在里面。我们从这个字的结构上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但是这个[人]是突破了人我对立实现了自他一体的人。消除了二元对立之后,从无分别的本心之中所出来的这种慈悲,即是仁。仁者爱人的这种仁爱,是一种无我之爱,其中没有自我也没有他人,而是自他一体。也没有任何的执着,无执、无求。并不是说你付出了爱,然后就执着于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此为无执。无求,只是去奉献,付出而不求回报。对于这样的人,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话,“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对于对自己好的人也善待他,对自己不好的人仍然善待他,对好人善待他,对恶人也善待他,这就是“德善”
。德善就是本心之善。本心之善即是仁。而仁的修行是一种无我利他的菩提心。所以在观心修行中,如果是在静坐观心,那么当你的心没有任何的执着,自然地处在一种柔和、雌柔、慈悲、祥和的状态,然后一直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中,这就是[仁]。在生活中修行的时候,继续保持这种状态,让这种状态中的光明和仁爱自然地融入到与他人的相处之中,自然地应用到各种生命情境之中,内心一直安住在这个没有任何自我、没有任何执着、没有任何期盼的慈柔的本心之中,这就是[仁]的修行。当你能够在自己的身口意中,将这个仁的修行贯穿于自己整个生命的时候,就是“一家仁,一国兴仁”
。国,代表了我们生命的所有时空。
“一家让,一国兴让”
,让,即不争。老子在《道德经》中特别提倡不争、谦让、礼让。这里体现了一种凡事以他人为先以自己为后的谦让之德。“让”
的修行可以消除我慢。因为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容易考虑自己的利益。“让”
的修行,既可以消除我们贪心的习气,也可以消除骄慢的习气。“让”
的修行,同样是以本心的自然无为和“仁”
为基础的,“让”
是“仁”
的体现。如果你让了别人,但同时你又心里很不舒服的话,这就不是真正的让。真正的让是一种自然的谦让和利他之心,是本心的体现。在仁、让之中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欲望,没有所求,没有一定要怎么样的心,是一种无为、无执、无求的归于本心的平常心、清净心。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贪就是贪婪,戾就是暴戾,带有嗔恨的戾气。在修行中意味着,当心里出现了贪嗔痴之念,如果念起而不觉,则身心即乱。这些妄念生起来了之后,如果没有及时的觉察到它,修行者就会被念头所转而不断的生起更多的念头,然后这个念头就会化为具体的语言和行为,身心就完全乱了,不是本心而是妄心作乱的状态。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这里的一家、一人,在观心修行中其实都是指一念。要在一念之间,在当下的一念中修行,时刻观照自己的念头。在当下一念中观照自己的心,是否安住在了本心之中;在待人接物时,是否本心起用,自然地展现出仁和让的本心性德,还是被各种情境牵引而生起了内心贪、嗔、痴的习气;在习气生起的时候,是否能够当下生起警觉之心,如果能够警觉的话,那么这些习气妄念就可以自然的消散,就没有作乱的机会。但如果念起而不觉,失去了修行的正念,就会迷失在妄念之中。
所以说“其机如此”
,机,就是关键、枢纽、机关。我们经常说,机关在什么地方?核心的关键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是被念所转,还是能够转心转念,就是这个“机”
。所以说一念仁、一念让即是本心的性德光明,而一念贪、一念嗔即是妄心的习气。修行就在这一念之间,不被念转,能够念起即觉,这就是修行的关键,也是最应该下功夫的地方。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