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间 > 第2章 第二次中东战争(第2页)

第2章 第二次中东战争(第2页)

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劝告英法,如果战争继续,以色列可能将不会作为一个国家存在。言外之意,苏联要想摧毁以色列,一枚原子弹就足够了。

英法当时也很慌,但仗着是北约成员国,多少还有点儿侥幸心理。艾登和摩勒尔认为,北约各成员国享有“集体自卫权”

,并且纳赛尔上台后,埃及跟苏联的关系也逐渐密切起来,成为苏联在中东的着力点。所以两人都判断,美国为了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会站出来应对苏联的威胁。但不料,美国有自己的想法。在美国决策层看来,军事同盟只能有一个老大!其余必须都是马仔。

如果一个军事同盟里有两个甚至是多个老大,这个同盟必然不靠谱。为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决定给英法一个教训,告诉他们,谁才是老大?以后不管做什么,先得跟老大打好招呼!很快,艾森豪威尔下令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警告苏联不得进攻英法。

但美军进入警戒状态,同样也针对了英法。艾森豪威尔照会艾登,称这次行动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要求英法立即撤军,否则美国就对两国进行制裁。

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的一唱一和,让艾登和摩勒颜面尽失。

11月22日,英法撤出全部军队。

1957年1月,由于丢人现眼,英国相艾登辞职下台。同年3月,在埃及同意以色列享有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以色列也从西奈半岛撤军。随着英法以撤军,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一个由欧洲主导世界的旧时代也彻底落幕。

美苏正式坐稳级大国地位,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英法则从全球性大国衰落为地区性国家。

1957年6月,法国总理摩勒也黯然下台。接下来的一年,法国连换三任总理,但都干不长。

1958年6月,在法国总统勒内-科蒂的呼吁下,戴高乐出山组建新政府。这一年12月,经全体公民投票,法国通过新宪法,戴高乐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任总统。戴高乐执政后,将法国定位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而不是美国的小跟班。

基于这种定位,戴高乐在政治上主张,欧洲的事欧洲人说了算,欧洲要团结一致,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形成第三股平衡力量,在经济上,巩固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军事上,下定决心研自己的核武器,并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强调一下,法国退出的是“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不是北约,这个组织相当于北约的总司令部。法国退出该组织后,法军就不再接受北约指挥,法国也有了军事自主性。为了更好的团结欧洲,戴高乐极力希望英国加入“欧共体”

然而,时任英国相麦克米伦,决定跟着美国走。拒绝与法国合作。有意思的是,麦克米伦不敢忤逆美国,却总想跟法国争夺“欧洲一哥”

196o年1月,为了与“欧共体”

打擂台,英国拉拢丹麦、挪威、奥地利等国组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可这个贸易联盟开业没几年,英国就后悔了,又转头申请加入“欧共体”

1963年1月,麦克米伦代表英国提交申请,结果被戴高乐断然否决。

1967年,英国再次申请加入,又被戴高乐否决。戴高乐反对英国加入的理由也很有意思,他怀疑英国是美国派来打入组织内部的卧底,担心英国加入后,“欧共体”

会沦为一个依赖美国的庞大大西洋团体。

时至今日,再看欧盟,会现戴高乐当年的担心不无道理。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在军事层面彻底失败了。但凭借对抗强权,夺回伊士运河的英雄形象,纳赛尔在政治上却获利颇多。

战争结束后,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并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根据地,纳赛尔成为阿拉伯的民族英雄,许多后世的阿拉伯领导人都以纳赛尔为心中偶像。

总的来说,这段历史时期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反映了世界大国之间的竞争,以及埃及在这一过程中的崛起和展。这些事件塑造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