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间 > 第7章 两伊战争8年打了个寂寞(第1页)

第7章 两伊战争8年打了个寂寞(第1页)

198o年,中东这个“火药桶”

又一次被点燃。作为中东地区的两个大国,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矛盾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两国最终决定诉诸武力,一场持续时间长达八年的“现代战争”

就此开打。但打了八年后,参战双方猛然现,大家貌似什么都没有得到,可以说是打了一个寂寞。那么,两伊战争为何会爆?为何说打到最后打了个寂寞呢?本期我们就来说一说两伊战争。

我们先来说一下当时的背景,1963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伊朗国王巴列维在国内推行了一场以土地改革为核心,涉及经济、政治及社会展诸方面的世俗化改革,这场改革被称为“白色革命”

。按照巴列维的设想,改革后的伊朗将建设成为实行君主政体、独具特色的达资本主义国家,表面上看,巴列维的改革颇有成果。根据公开数据显示,1962年伊朗的人均gdp仅为2o7美元。

到了1978年,迅增长至2166美元。也就是说,伊朗的人均gdp在白色革命期间翻了十倍。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伊朗的实际情况是,尽管经济展了,但贫富差别反而扩大了。对于一小撮富有冒险精神的买卖人来说,改革让他们了大财,但占人口半数以上的贫民始终处于赤贫如洗的状态。

伊朗的贫富差距现象导致大量民众对政府不满,但巴列维对此却没有自知之明,他笃信改革让国家富裕了,自己的统治坚如磐石,根本没有想到正是这场改革破坏了国家整个经济的平衡。

不仅如此,巴列维还极度看不起教士,他对宗教势力的蔑视,惹得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十分不满。为此,霍梅尼在公开场合反对改革。还骂巴列维是美国的走狗。巴列维闻之大怒,但碍于霍梅尼在伊朗的强大影响力,巴列维对其既不敢杀又不敢抓,无奈之下,只好礼送出境。

1965年,经过一番辗转,霍梅尼来到伊拉克,并在伊拉克呆了13年。据统计,伊拉克过%95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穆斯林占54。5%,逊尼派穆斯林占4o。5%,什叶派占多数,不过统治阶级却是逊尼派,人口对比和统治关系使得两派人之间存在巨大矛盾。

1978年,伊拉克的二号人物萨达姆因为害怕霍梅尼可能会煽动什叶派叛乱,便将霍梅尼驱逐出境。萨达姆此举被霍梅尼理解为伊拉克政府与巴列维王朝的勾结。这为日后两国的嫌隙埋下了伏笔。

1978年年底,因形势的变动,流亡海外十几年的霍梅尼回到伊朗,受到了狂热教徒的夹道欢迎。

次年2月,王者归来的霍梅尼动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伊朗革命后不久,伊拉克也爆了政变。

1979年7月16日,萨达姆通过政变推翻了堂兄巴克尔的统治,宣誓就任总统,成为伊拉克的实际领导人。掌握了绝对权力后,萨达姆的野心开始不断膨胀。他曾对人说,我不满足于统治伊拉克,而是想要成为整个波斯湾地区的霸主。巧的是,霍梅尼也有同样的想法。

为此,霍梅尼将伊斯兰革命输出到了伊拉克,鼓动伊拉克什叶派推翻萨达姆。一时间,伊拉克什叶派聚居的地区骚乱不止,这让萨达姆对霍梅尼非常不满。引火材料有了,现在就缺一把火,而导致两伊战争爆的那把火,便是两国由来已久的领土争端问题。

我们先来说一下波斯湾的全景图。波斯湾的形状好像一个狭长的口袋,位于这个口袋出口处的霍尔木兹海峡,最窄处只有34公里。这个战略要地掌握在伊朗的手上,再把地图放大,可以明显的看到伊拉克的出海口非常狭窄,只有48公里宽。

另外,作为伊拉克重要航运通道的阿拉伯河,在出海口位置还恰好是伊拉克与伊朗的界河。霍尔木兹海峡被伊朗控制,同时唯一的出海口又不能完全掌控,这让萨达姆非常不爽,他觉得自己的脖子上好像被套着一条绳索,而绳子的另一头握在伊朗的手中。只要霍梅尼轻轻一拉,伊拉克的石油别说运出波斯湾了,怕是连阿拉伯河都出不去。

为此,萨达姆希望伊朗做出“小小”

的让步,把阿拉伯河让给自己,因为他认为伊朗有很多出海口,没必要跟自己抢阿拉伯河。但很显然,伊朗政府不可能同意这个“小小”

的要求,萨达姆的愿望可是做波斯湾的霸主,但现在连个出海口都争不来。在这种背景下,萨达姆决定出兵,逼迫伊朗人坐在谈判桌上割地。

198o年9月22日,随着萨达姆的一声令下,伊拉克向伊朗动突然袭击,两伊战争爆。萨达姆之所以敢于主动挑起战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伊拉克的外交环境强于伊朗。伊朗革命后,敌视支持巴列维的美国与美国彻底断交。于是美国便转而支持伊拉克,向伊拉克提供数百亿美元的援助。美国挑明立场,欧洲国家自然也要跟进。法国等国大规模向伊拉克出售武器,并派出顾问帮助伊拉克训练军队。常理而言,西方支持伊拉克,苏联就应该支持伊朗,但因为霍梅尼曾说过“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

明确反美、反苏。因而苏联这次也偏向伊拉克,不仅提供了武器,还向伊拉克援建了价值约2o亿美元的民用设施。

另外,由于霍梅尼不仅仅是将伊斯兰革命输出到了伊拉克,他还试图将革命输出到整个伊斯兰世界,因此,阿拉伯世界为了阻止伊朗向西的扩张,也纷纷支持伊拉克,比如沙特和科威特当时就出资上百亿美元,赞助伊拉克买装备。而相比之下,伊朗就很可怜了,只有利比亚、叙利亚公开支持伊朗。利比亚支持伊朗是因为萨达姆想做阿拉伯世界的领袖,这让卡大佐非常不爽。叙利亚支持伊朗则是秉着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的原则,并非真心支持霍梅尼。可以这么说,作为侵略者的伊拉克,在两伊战争期间,不仅没有遭受世界各国的谴责与经济制裁,反而盟友遍地走,而作为被侵略一方的伊朗则是孤军作战。除了外交有利,萨达姆敢于挑起战争的另一个原因是伊朗当时陷入了内部动荡。

霍梅尼上台后,为了政权稳固,对政府和军队进行大规模清洗。经过清洗后,伊朗军政是一片混乱,经济也受影响。情况最糟糕的是伊朗空军,因为飞行员都在美国受训,被新政府怀疑不忠诚,许多人遭到停职审查。一时间,伊朗空军的飞机有富余,但找不到会开飞机的人了。伊朗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让萨达姆逮住了入侵的机会。

198o年9月22日凌晨,伊拉克空军对伊朗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动空袭。第二天,伊拉克1o万大军及12oo辆坦克分北、中、南三线出击,仅用几天时间就打垮了伊朗边防军,初战告捷。萨达姆调整部署,命令北路和中路停止进攻,集中兵力于南路,围攻伊朗南部城市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企图完全控制阿拉伯河。

估计是觉得稳操胜券。萨达姆当时还暗示伊朗人,打归打,但不要打脸。隐藏含义就是说,如果可以,尽量不要炸对方的油田和港口,因为一旦油田和港口被炸,经济受损对谁都不好。但霍梅尼没吃这一套,我都被偷家了,还跟你讲什么武德。

随即,伊朗政府恢复了部分飞行员的职务。伊朗空军恢复战斗力后,对着伊拉克的几个大油田就是一番报复性轰炸。见自己的“印钞机”

被炸,萨达姆大怒,也命令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的油田。一时间,两国的军队竞相轰炸对方的民用设施,彻底没有了底线。但是这种互相伤害的打法明显对伊拉克更不利。因为从人口和国土面积对比来看,两伊战争就类似于苏德战争。二战时希特勒要想打赢斯大林,唯有迅将苏联击垮,否则一旦让“慈父”

挖掘战争潜力,以苏联夸张的战略纵深,德国赢不了这场战争。

而我们看两伊战争的第一阶段战役,简直和苏德战争太像了。德军三路出击,伊拉克军也是三路出击。德军旗开得胜后,小胡子调兵围攻南路的基辅,伊拉克军旗开得胜后,萨达姆也将重点放在了南路。德军在进攻莫斯科期间被暴雪迟缓的推进度,伊拉克军推进时也因为暴雨导致道路泥泞不堪,进攻度被大大延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