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家一共有四个儿子,都已经成家,老大杨树明,娶妻杨洪氏,生有两子一女,长子杨康、次子杨彪、女儿杨紫,
老二就是杨二丫的父亲杨柱子,娶妻杨柳氏,生有两女一子,
老三杨石子,娶妻杨卢氏,生有一子一女,取名杨四娃、杨三丫,
老四杨豆子,娶妻杨江氏,孩子还在杨江氏肚子里,七个月大,还不知是男是女,
把老杨家的人捋了一遍,杨玲觉的大家长杨老头太偏心了,
这一点从几个儿子、孙子以及孙女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大房一家,名字都是用了心起的,其他三房的名字,呵呵,太敷衍了事了,
大儿子杨树明读了十多年的书,连童生也没考中,后来在镇上酒楼找了个账房的活计,
杨老头不认命,咬紧牙关,继续供大孙子杨康念书,
原因很简单,杨家嫡系有人在京城做大官,他认为杨姓族人有念书的天赋,希望自家的子孙也能如嫡系一样出人头地,
大房的几个孩子能有正式的大名,是沾了杨树明的光,
当年杨老头觉得大儿子是读书人,杨大娃、杨二娃、杨大丫这些名字不适合大房的孩子,所以取名杨康、杨彪、杨紫,
为了让杨康等人配得上秀才的儿女这个身份,从小,杨康兄弟与杨紫就没有干过活,
杨康跟在杨树明身边念书,后来送进私塾,杨彪天天与村里的孩子玩在一块,杨紫
跟着她娘杨洪氏学做女红,
杨三娃、杨四娃比杨康兄弟岁数小却要跟着爹娘去田里干活,
家里的柴火与猪草由杨二丫与杨三丫轮流负责,
杨玲慢慢起身,把地上的青草装进旁边的背篓里,今天轮到杨二丫割猪草,想落脚老杨家就得先把这背猪草给背回去,
说真的,要不是户籍在老杨家,她真不想回去,哦,不对,要走也得带上杨家二房,她答应过杨二丫要照顾几人的,
“杨树明读了十多年书连童生试都没过,……”
一边忙活一边吐槽,杨玲终于把背篓装满了,
“二堂姐,我捡够柴火了,你,你怎么了”
,
杨三丫吃力的拖着一大捆柴,刚扬声招呼杨玲就看到她脑袋上缠着的布条,
“没事,不小心磕了一下”
,杨玲毫不在意的说道,
背起背篓朝杨三丫走过去,帮着杨三丫一块拖柴火,之前她们姐俩都是这样互相帮忙的。
杨玲问,杨三丫答,两姐妹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从杨三丫嘴里知道的也就只有凌华村的事情,比如村里的谁谁谁最八卦,谁家的儿子在私塾念书,谁谁谁是村里的村花……
凌华村之外的事情,杨三丫也不知道,因为除了凌华村,她连镇上都没去过,
原主杨三丫也没去过镇上,老杨家孙辈除了大房的三个儿女,其他两房的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出过凌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