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问此话时,言语间显气恼。郭笨聪不知他为何生气,惊讶之极。
要知道,在宋末三杰中,无论是文天祥、陆秀夫、还是张世杰,都是慷慨赴国难的英雄。在郭笨聪所知道的历史中,这批大好男儿、宋朝仅存的精英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历史留给他们的最后舞台,将生死置之度外,就像今天这样,置身于这天涯海角的一隅,保卫着风雨中飘摇不定的、随时会消失的政权。
宋末三杰既然同心协力,为何提起张士杰时,陆秀夫会如此生气呢?
郭笨聪实在想不出原因,又怕会牵连到自己,忙辩解道:"
丞相不必动怒。晚辈虽不清楚太傅的想法,但他此举必是为了大宋。试想今日的局面,若无天助,显然是凶多吉少。太傅先行离开,也是为了留下些抵抗力量,以便再图大事。"
其实,陆秀夫对张世杰非常了解,也知道张世杰并非贪生怕死之人。郭笨聪说的理由,他早就想到了。
在原历史上,海战落败之后,张世杰曾派人前来接应。然而当时形势复杂,陆秀夫既怕被人出卖,又怕被俘受辱,坚决不肯带着赵昺登船。
张世杰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余部,在昏雾中夺港溃去。
后来,张世杰又去找杨太后,想再立皇室中人为帝。然而杨太后听说少帝赵昺已死,心中悲痛不已,说道:"
我忍辱负重至今,全是为了赵家的最后血脉。如今少帝已亡,我活着也没有希望了。"
不久之后,投海自尽。
据史书中记载,杨太后原话是这样的:"
我忍死间关至此者,止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
当然,宋史是元朝修定的,史书中记载的一切,均为了元朝的统治而重新修编过的。后世的学者若要研究《宋史》、《明史》,万不可以官方的版本为据,倒是有些民间、海外的版本,多有值得借鉴。
但话说回来,对于后世的历史学家来说,这其中的秘密又怎会被他们知晓呢?几千年以来,埋藏于历史中的真相,又有多少被后世所了解呢?即使有人知道一些,又有多少人会设身处地思考,将自己也置身于历史片断中,去感受先人们在面临民族危机时,所承受的那一切呢?
再说张世杰,看到杨太后投海自尽,心中绝望顿生,将杨太后葬于海滨之后,继续带着残部沿海南下,以图再行举事。然而赵昺之后,宋庭再无后继者;船队行至海陵山时,张世杰终于彻底绝望,不顾部下的劝阻,投海自尽。至此,宋朝完全灭亡。
此时的陆秀夫,虽然还在气恼张世杰,却也清楚地知道,朝庭终究还是躲过了一场劫难。他忽又想起郭笨聪劝阻投海的那番话,心中又生惊讶,当下问道:"
幸亏贤侄识得天相,今日躲过大难。贤侄既有此种本领,可知今日之后,大宋还有何劫难?"
其实陆秀夫也知道,所谓观天相,多是预测天气。就如孔明借东风,与其说是向天借风,倒不如说是懂得些天气变化的知识。
今日,这郭公子虽然预知了风暴,但他究竟是如何预知的,谁也说不清。况且,即使今日侥幸逃脱,但再过得两三日,元军定会在附近海域搜捕。宋军的两千战船均被击毁,除了张世杰带走的那部分之外,只剩下这十多艘船,又如何抵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元朝水师?
郭笨聪听他问起以后的计划,一时也没了主意,但又想自己曾夸下海口,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说道:"
丞相请放心,天无绝人之路。"
话一出口,立时又有些后悔。
与这些古人交谈时,郭笨聪不由自主地,就会引用一些古文,又或是套用一些古装剧中的常用语。如今他口不择言,说出了"
天无绝人之路"
的话,有旁人听来,倒像是成竹在胸,早已有了计划。
陆秀夫微微点头,似乎也未多想,半晌无语之后,陷入深思,脸上尽现沉痛之色,忽又转过身去,面对着茫茫的大海,再也不出一言。
郭笨聪静候一旁,等着陆秀夫继续提问,心中不断地猜测着可能问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究竟该如何回答;正在惴惴不安间,忽觉有人轻拉自己的衣角,回头一看,却是李三原,也是他来到这个世界认识的第一人。
郭笨聪顿时有种亲切的感觉。
李三原将郭笨聪拉到一边,压低声音道:"
兄弟有所不知。丞相痛失妻儿,言语间多有气恼之辞。今日一战甚是惨烈,陆夫人与陆公子不幸遇难。现如今,丞相唯一的亲人,便是其爱女了。"
郭笨聪听得此话,登时吃了一惊,他万没想到此节,更没想到陆秀夫经历过此事,竟然还能与众臣商议军情,不知不觉间,对陆秀夫的敬佩又多一层。
此时,郭笨聪想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生死大事。倘若有人细问起自己的经历,这可真是大大的不妙。对于这几年发生的事情,他知之甚少,也不知如今的年号是什么,甚至连自己"
父母"
的名字也不知清楚。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小宫女打扮的人走来,对郭笨聪说道:"
公子的房间已经备好,公子请随我来。"
这小宫女年龄不大,年约十五、六岁,生得眉直睫长,鼻挺嘴小,肌肤似雪,眉目如画,模样极是可爱。
李三原在一旁道:"
兄弟今日也累了,先去房间换一下衣服吧。"
说着,又将郭笨聪上下打量一番,对其衣装颇觉惊讶。
郭笨聪点了点头,与李三原告别之后,随着那小宫女向舱内走去。
那小宫女道:"
丞相吩咐过了,公子就住在郭尚书以前的房间。公子若还有甚么需要的,只管找我便是。我叫听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