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摇了摇头,以示不知,又转身看那士兵。那士兵距郭笨聪较近,听清了问话,当下答道:"
此船并未装备火炮,不过军器库中倒是有七、八门全新的火炮尚未使用。少监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向两位知事询问。"
说着,又向屋内那两人走去,与那二人低语几句,转身出了大厅。
两名知事走了过来。几人聊得几句,郭笨聪这才知道,这二人的均是军器监的知事,一人名叫李修铭,掌管弩坊署;另一人是周文广,掌管甲坊署。
郭笨聪问道:"
李署令,军器院的其它人呢?"
李修铭叹了一口气,脸上写满了无奈,摇头道:"
少监有所不知。自元军出海之日,军器院众人便被分散到各艘战船之上,以防船载兵器破损。昨日一战之后,近千艘战船均已被俘。如今的军器院,包括工匠在内,只剩下四、五十人,又分散于十几艘大船之上。"
说罢,连声叹息不止。
郭笨聪虽然早已猜到了一些,但听李修铭亲口说出来,仍是微微一惊。
周文广道:"
方才听少监说要看火炮,属下这便带着少监去查验吧。"
郭笨聪道:"
也好,先去看看火炮。"
令郭笨聪没想到的是,军器库竟然就在军器院的地板下面。李修铭打开墙上的一道门,顺着楼梯走了下去。周文广点了一支蜡烛。听琴见状,也拿起蜡烛便要点着,却听周文广道:"
姑娘,一支蜡烛便已足够了。"
听琴应了一声,虽然甚是不解,却仍将蜡烛放回在桌上。
几人下到底层。周文广端着蜡烛站在楼梯口,再也不肯往前走一步了。听琴奇道:"
先生拿着蜡烛站在这里,里面又如此黑暗,我们如何能看得清?"
话音方落,只觉得眼前一亮,墙上竟然开了一道门,阳光照进屋内,顿时明亮了许多。周文广道:"
让姑娘见笑了。其实从外面也可以走入军器库的,只是要绕些路。这军器库中不只有军械,还有几千斤火药,蜡烛自然是进不得的。
郭笨聪四下看去,只见这军器库甚是宽敞,比楼上那军器院要大上许多。周文广熄了蜡烛,走到屋内的一个角落,指着一物说道:"
少监请看,这便是火炮了。"
郭笨聪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果然看到墙角摆放了七、八件铁筒状的东西,想必就是宋朝的火炮了。
郭笨聪凑了过去,细细打量起来,心里已有了初步的概念。这火炮的炮筒长度约一米多,炮筒的内径约七、八厘米,壁厚不到两厘米,看其材料似乎是青铜所制。再观其内壁,却是颇为光滑,像是经过某种刀具削制。
郭笨聪看了一会,心里已有了主意,站起身来问道:"
李署令,从此处到墙壁那端有多远?"
李修铭听得一愣,前后看了几眼,道:"
大约五丈吧。"
郭笨聪甚是失望,他原本想知道古代的"
一步"
究竟有多远,却没想到李修铭竟然用"
丈"
来回答,只得继续问道:"
这门火炮,又能打多远呢?"
李修铭道:"
大约两百步。"
郭笨聪已有些头大,他只想知道一丈与一步的关系,却始终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当下暗自摇头不已,忽又转念一想,要搞清楚这些距离单位,等有机会随便问个人便是了,何必非要询问自己的属下呢?
想到此节,郭笨聪又改了话题,问道:"
这火炮的炮弹可是实心弹?"
李修铭道:"
正是。"
说着,已从地上的木箱中取出一铁球状的物事,递与郭笨聪。
郭笨聪伸手接过,只觉得这铁球入手甚沉,再看其尺寸,大约有七、八厘米,正好与炮管直径相附,当下又问:"
李署令,工匠们可否试着在炮弹内装上火药?"
李修铭听得一愣,紧接着已明白过来,答道:"
少监的意思,可是将弹丸制成中空,并以火药填入?"
郭笨聪点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