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说的这个楚国最早是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这位颛顼我前面说过,他是轩辕黄帝的孙子,同时也是五帝之一。
后来颛顼的后裔逐渐的开始向南方迁移,最后就慢慢的形成了长江流域的一个诸侯国,并且国君以芈姓为主。
但是在夏商两朝的时候,楚国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搞的一般,反而是和南夷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夏商两朝时期对于楚国的态度并不十分的明确,而楚国也一直是都被中原王朝归类于南夷一类的。
后来周文王姬昌在位期间,楚国依附与周西周,尽管如此西周对于楚国的态度也不是非常的明朗,直到周成王的时候才给楚国封了一个子爵。
后来西周灭亡,东周建立的时候,楚国也懒得去搭理什么周天子了,于是楚国就自己给自己封了王爵。
就在齐桓公任用管仲展齐国的时候,南方的楚成王也在展自己的国家。
当时齐桓公为了展齐国就是在不断的消灭一些比较弱小的国家,以此来扩充自己的疆域。
恰好此时的楚国也有到处刮地皮的毛病,于是这南北两个霸主就开始硬刚了。
当时周天子对各路诸侯国的封爵都是按照王、公、侯、伯、子、男来封的,除了王爵不能封以外,其他的都还算是可以,可是偏偏这个时候的楚国是被周天子封了一个子爵,这个很明显就是在歧视楚国了。
于是楚国就给自己封了个王爵,这下中原王朝的诸侯都不干了,当时最强大的齐桓公到头也就是公爵,你一个南夷凭什么要给自己封个王爵?
其实当时楚国的展方向还是冲着南方去的,给自己封王也无非就是想得到周天子的认可。
但是周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的,就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不拿楚国当个菜。
当时的楚国国王,就是那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楚庄王刚刚继位的时候,因为年龄还不到二十岁,而且当时的楚国内政还存在着重重的麻烦,所以当时的楚庄王为了能够正确的分辨出个好坏人来,就这么韬光养晦的当了三年的昏君。
在这三年里这位楚庄王是天天的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而且还在后宫挂上了一块“觐见者死的”
的牌子,就凭这块牌子就已经足够把楚庄王打进昏君的行列里了。
后来伍子胥和苏从看不下去了,就去劝谏楚庄王,正好这三年的时间也够了,于是楚庄王就来了一个就坡下驴,开始正式的治理楚国,而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
的典故由来。
后来等楚国强大以后,楚庄王还去问东周的王子满,那九个鼎到底有多重?结果王子满告诉楚庄王,这九个鼎是当年大禹治水留下来象征皇权的,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拥有这九个鼎,所以九鼎的重量不是你能随便问的。
而这件事情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典故由来”
。
经过了王子满的这么一番绵里藏针的回答以后,楚庄王觉得虽然伤害性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于是楚庄王就打算领兵北上去要一个说法,结果这个时候的齐桓公虽然已经春秋称霸了,但是仍然有一些诸侯国不服气,正在齐桓公打算拿一个诸侯大国开刀,并且也打算以此来确立自己霸主地位的时候,领兵讨说法的楚庄王就来了……
最开始的时候楚庄王攻打郑国,这个郑国正好又是齐国的马仔,于是齐国也是正好先到了借口南下攻打楚国。
齐国这边先是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攻打蔡国,随后又继续南下攻打楚国。
正好楚国也是憋了一口气,既然齐国来了那就开打,结果这么一打才现原来楚国的势力比齐国,还是姓王的遇到了姓玉的,还差了一点。
当时楚庄王就派使臣去齐国找齐桓公讨说法,问问齐桓公为什么要攻打楚国。结果管仲对楚国使臣说:“当年齐国公姜子牙被封的时候齐国就是天下诸侯的表率,并且从那个时候开始齐国就拥有代替周天子讨伐诸侯的权利”
。
管仲这么一说,当时的齐国就站在的道德的制高点上,于是齐国继续讨伐楚国。
面对咄咄逼人的齐国,楚庄王又派出了大臣屈完去和齐国谈判,大家注意,我说的是屈完可不是屈原。
正当屈完和齐国谈判的时候,楚国也准备好了自己的军队和战车,并且准备和齐国决一死战。
结果齐国联军和楚国最后弄了一个雷声大雨点小,最后双方和解了。
因为当时虽然是谁也不能彻底的去消灭了谁,但是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浩浩荡荡的讨伐和遏制楚庄王北上,从声势和目的上来说,齐国是很有面子的。
而楚庄王虽然是一己之力,但是面对强大的齐国联军,还能够不卑不吭的从容应战,也不失为一方的霸主。
所以虽然是楚国率先提出议和,但是楚庄王没有丢面子,而齐国这边虽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是霸主地位也彻底确立了,所以也很有面子。
最终楚国参加了齐国的会盟,并且也表示了愿意依附周天子,并且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所以这场齐楚争霸,最后还是齐国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