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赶集去
刘稻香笑得很甜,吃了鸡蛋肚子混了个囫囵饱,勉强能撑到镇上去。
三十里村离连山镇只有十里路,牛车晃晃悠悠也只花了半个时辰便到了,这时候天才刚刚亮了一会儿。
赶车的老王把牛车拴在了镇口的槐树下,笑眯眯地说:“最近春雨不断,路不大好走,比平时晚了差不多盏茶功夫。”
众人都答理应如此,慢慢行不出事,顺顺当当的出门,平平安安的归家。
刘稻香等众人下了牛车这才慢吞吞地从车上滑到地面。
她才刚落脚,便听老王乐呵道:“稻香,今儿赶大集,人多,莫要跟不认识的人说话,小心那是拐子,拐子你知道是什么?拐子就是骗你是亲戚,然后给你好吃好喝的,最后把你卖到很远的地方,听说,那种地方住着妖怪,专门吃小孩,尤其你们这么大的,肉嫩、骨细,一咬,脆嘣响。”
刘稻香闻言脑门滑下两滴冷汗,她不是真小孩好么!
不过嘴上到是乖巧答道:“谢谢王爷爷提醒,我会注意的。”
然后,她又问明了老王赶车回家的时辰,这才朝他挥挥手,怀揣掏金大梦,迈着小八字步,很得瑟的朝镇上走去。
座座高楼,干净宽敞的青石板路,两道花草丛生,树木繁盛。
醒醒吧,刘稻香甩了甩自己的小脑瓜子,再次举目望去。
连山镇的一边临水,一条九曲十三的小泥街,两旁泥房林立,斑驳的墙面依稀能看出原来是刷了白墙的,只不过年深月久,现在看上去一片沧桑,给人感觉像是迟暮老人,摇摇欲坠。
不宽的街道上,夹杂着来往的轿子,牛车,还有挑着担子的小贩们,赶集的人们,原本就泥泞不堪的路面,更是被踩得坑坑洼洼,有那不讲理的牛车驶过,溅起的泥水落得旁人一身,伴随着骂骂咧咧的声音,还有车夫的呦喝声,到也显得十分热闹。
刘稻香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上那双已出了三四个“鸡崽”
的鞋子,“出鸡崽”
是连山镇这边的土话,说是鞋子穿太久,鞋面磨损太利害,脚趾头把鞋面拱出一个个洞,把脚趾头露在鞋外面的意思。
她再次叹了口气,觉得多亏了有禽兽oo7,不然在这两眼一摸黑的古代,她认为自己肯定比不上这些古人的智慧。
毕竟,这个时代还是靠手工的时代,她会的只有技术,是在电脑上操作的东西,就她这种人,没有oo7,在这个古代能不能活下去还是个问题。
刘稻香收起这些乱七八糟的心思,把这双唯一的,还算干净的鞋子脱下来,她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一车子的妇人都是光脚了,感情人家都知道这街道不好走,穿鞋的不如光脚的方便。
虽说她已经打听好这干柴一捆值多少铜板子,她还是打算先去集镇上转转,这般一想,便直奔目的地,别看这小镇破,可人家也有划分区域的,譬如,这卖柴的,就没跟卖菜的在一起,而是跟卖碳的,卖铁具,卖竹编的是在一个地方。
刘稻香自认是一普通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不识五谷,不辨菜草,让她这个活在现代只会耍耍电脑,买衣服的软妹子在这古代奋斗,她真的觉得举步艰难,好在还有oo7这贱人陪着,到也不觉得寂寞。
她一边用心念与oo7交流,一边侧耳细听别人是怎么卖柴的,这条卖柴、卖铁具的摊位并不长,不过是十来个,满满的挤在一块儿,再过去便是卖鸡鸭鹅的。
随着她的观察入微,现,这卖柴的价格也是有浮动的,柴结实耐烧的,又或是砍伐整齐点的,就要贵上一文钱一担,柴松散些的,又或是湿柴多的,少则两三文一担,多的也就四文一担,到是那结实的,整齐好烧的卖到了六文钱一担。
刘稻香这两晚都是趁着晚上大家熟睡了,再到空间里把柴重打理了一翻,都一捆一捆的垒起来了。
说起这事儿,她原本养鸡的地方是被塞满了柴,好说歹说,让她家小禽禽终于同意“欺上瞒下”
,帮她瞒过了代理商,用那储存、交易区当活动空间,在里头把柴火又重整理了一次。
她琢磨着自己捡的是鲜湿枝,已放入空间两日,也就相当于晾晒了二十天,这样一来,那些柴到是干了,且品质不错,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正在她打算找个背人处弄两捆柴出来卖,看到两个长着一脸横肉,穿着细棉布薄袄的魁梧男子正挨着摊贩收钱,那些小贩见了两人,无人敢怠慢,都自的掏出地摊该交的钱。
“原来还要收摊位费?”
刘稻香除了满空间的柴火,两口袋空空如也。
她凝眉站在那里,思索着该拿这些柴怎么办,资源易寻,销路难找啊!
是谁说来了古代,那就能混个风生水起,刘稻香觉得自己还比不过一个地道的古人,就好比是山寨与正版的区别。
刘稻香这个外来山寨货,愁眉苦脸的傻站在那里乱张望。
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很烦躁,正在她乱瞟时,看到远处有一栋酒家,她犹豫了一下,最终一咬牙,还是朝着那洒家走去。
到了门口,看到一个头系布巾,肩上搭着一条黄的布巾,她猜这就是传说中的店小二。
刘稻香刚离那酒家近点,那店小二立马上前取下肩上的布巾朝她甩甩,如同赶狗一般喝斥到:“去,去,去,滚远点。”
也不管刘稻香才多大,就拿着布巾抽得嚯嚯响,逼着她往后退。
“死叫化子,瞧瞧这上头的几个大字,富贵酒家,看到没有,进来的不是有钱的就是有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