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两座塔…好像是有,时间太长,我也记不住了,还是我爸爸那一辈人传下来的,他们说蜈蚣山有两座塔,后来政府要建书库,就被工人拆了,他们还说,反正也留不住。”
………
第二天日出,6禹背着一包装备,登上了老人口中的蜈蚣山。
现在他十分确定,无萧和无笛,指的就是原先倒塌的两座高塔。
6禹盲猜,高塔的塔名中,一个带着萧字,一个带着笛字。
至于说,虫作伴。
那就应该指的蜈蚣山。
6禹在山上没有花费多久时间,便是从地面上,草木稀疏的位置,找到了当年,高塔拆掉后,遗留下来的土木和砖块。
站在高塔遗址上面,6禹又一次架起无人机,开始往山林里寻找,到年永琪墓,入口的位置。
嗡嗡嗡~。
无人机在山顶沿着山脉,飞了足足半个多小时,还没有到达山脚的迹象。
6禹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这条山脉很长,入口位置无法确定,那一诗便是用来确定光线位置,和地点的方法。
而参考物,应该就是高塔的影子。
两座塔并立,正好能从从中间,找从一扇门大小的出口。
只要太阳的方位正确,时间点刚好,理论上就能靠着高塔的影子,找到当年的入口。
然而,这一切都是如果。
现在6禹遇到的麻烦便是,不知道当有高塔有多高,具体有多大。
这下午的太阳斜照,多一公分,都可能多从百米距离。
蜈蚣山脊背又很漫长,不确定地点,到时候,只能是在山里面大转,而永远找不到入口。
“嘟嘟嘟~,喂,黄老师。”
“啊,我在山上,你能不能帮我一件事。”
“对,就是找当年密云水库边上的高塔,叫蜈蚣山。”
“对,你帮我查查数据,高度,长宽比。”
“历史记录也行,几尺几寸,要详细。”
“嗯,好好…我等你,你微信给我。”
“嗯~。”
挂掉电话,6禹收回无人机,先换掉不太能坚持的电池,6禹这才在原地,找了块赶紧的石头,坐下等消息。
大概是三个小时之后,6禹在山上百无聊赖,又不敢随便玩手机,他就在山顶度日如年般,总算的收到了黄老师给他的消息。
【千德塔,明,万历十二年竣工,高十三丈八尺六寸,长宽都约三丈五尺。】
【动萧塔,清,乾隆元年,高十六丈七尺七寸,长宽约四丈整,】
【风铃塔…。】
一连了几十座塔的数据,6禹逐步往下观察,终于在尾巴处,找到了【清笛塔】的数据。
基本跟【动萧塔】一样,这一次6禹可以确定,这当年诗句上的寻宝参考物,就是他脚下的两个高塔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