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不算完,当伊朗人挡住了伊拉克军的攻势后,霍梅尼还表了激情演讲,号召伊朗人民武装起来,赶走侵略者。在宗教热情的感召下,伊朗在短时间内就武装了5o万人投入到前线。
相比之下,伊朗的武器装备不如伊拉克,但优势是人多。在霍梅尼的感召下,数以万计的伊朗年轻人从学校和农村走上战场。每当两军对战之前,他们最信任的“毛拉”
会给每个人一把塑料钥匙,说是只要在战斗中牺牲,就可以凭借着钥匙进入真主赐予的乐园。
战斗期间,这些年轻人手挽着手,高呼着真主的名号,迈着坚定的步伐,迎着伊拉克军队的枪炮动死亡冲击。他们的作用是摸出伊拉克阵地的薄弱环节,为后续的伊朗正规军开路,然后正规部队找准机会,起第二波攻势,打开伊拉克阵地的缺口。最后,伊朗的装甲部队来回穿插,将伊拉克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
尽管这样的人海战术骇人听闻,但在战争的前两年却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伊拉克军队自成立以来从来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血战。见到伊朗人赤手空拳就敢朝枪口上撞,伊拉克官兵无一不是惊掉下巴,丧失了开枪的勇气,甚至是主动溃逃。
1981年5月,靠着人海战术,伊朗逐渐由守转攻。萨达姆见战决的幻想已经破灭,其性格中凶狠好斗的一面显露了出来。为了迫使伊朗与自己谈判,萨达姆宣布所有进出伊朗港口的船只,无论国籍都将成为伊拉克军队的攻击目标。
萨达姆这样做,意在拉西方下水,因为如果波斯湾无法进行正常的石油出口,全球经济都会受到影响。然而,萨达姆明显是想多了,伊朗本就是孤军作战,世界各国压根就没有向伊朗施压的筹码。看到伊拉克起油轮战后,伊朗人也开始无差别的攻击进出伊拉克、沙特和科威特港口的船只,这导致伊拉克同样承受了巨大损失。
1981年9月至1982年4月,伊朗集中几十万大军连续动三次反击,驱逐了围攻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尔的伊拉克军。在这三场反击战中,伊拉克军被伊朗人的搏命打法打的头皮麻,共计损失数万兵力、36o辆坦克、2o余架飞机以及上百辆装甲车。
1982年6月,萨达姆认为继续打下去对两国都无益,便卑微的向霍梅尼表示,咱不打了可以吗?但霍梅尼表示,你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想得美,除非你萨达姆下台,否则伊朗绝不接受停战。霍梅尼的强硬表态令萨达姆颜面无光。
据传言,当时有一名伊拉克的部长自作聪明,建议萨达姆暂时先假装下台,等到和伊朗恢复和平之后再重新执政。萨达姆听了这个绝妙的主意,当场怒,毙了这名部长。作为2o世纪最后的暴君,萨达姆也不是善类。你霍梅尼不接受停战是吧?行,那老子就跟你死磕到底。
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万军队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将战火烧到了伊拉克境内。巴士拉是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一旦占领巴士拉,伊朗就能彻底切断伊拉克的出海口。为了保住巴士拉,萨达姆呼吁全体伊拉克人守卫国土,并调集了精锐的共和国卫队堵截伊朗军队针对伊朗的人海攻势。萨达姆还开始在战场上使用包括芥子毒气和神经毒气在内的化学武器。经过一年半的激战,伊拉克军终于在1984年将战线又推回到了原来的边界线。
随着两伊战争的深入,双方的装备消耗量都达到了惊人的数字,加之伊朗和伊拉克都没有完整的军工体系,坦克、飞机等装备,只要被击伤或者出现故障无法得到修复,只能直接废弃,沦为一次性用品。旷日持久的战争和装备的低使用率,使得伊朗和伊拉克都出现了军火匮乏。
为此,两国纷纷斥巨资在国际上购买武器。放眼当时的世界,美国和苏联是军火界的两大巨头,这些钱看似都要被美苏收入口袋,但是由于美国的武器又贵又娇嫩,不太适合两翼这种大规模的消耗战。而苏联的东西虽然皮实耐操,价格也合理,但是苏联人有个臭毛病,就是喜欢在做生意的时候要求小国那“投名状”
,否则就不提供援助。美国的武器不合适,苏联又喜欢提附加条件,于是这就使得中国武器装备的出口迎来了绝佳机会。
对比美国,中制武器适合中东战场,对比苏联,我国是只卖东西赚钱,从不问拿去干啥?这么靠谱的供应商,打着灯笼找,全世界独此一家,那还犹豫什么?买买买。
1981年,伊拉克人先敞开腰包,以15亿美元从我国订购了29oo多辆六九式坦克和3oo辆战地牵引车。随后,伊朗人在战斗中缴获了伊拉克军队遗弃的六九式坦克,试用了一下,现性能还真不错。于是乎,伊朗也找上了门,订购了2ooo多辆坦克,大量13o毫米加农炮、1o7毫米火箭炮、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及六三式装甲车等。紧接着,伊拉克再次上门,又定了8o架歼-7,4o架歼-6以及海鹰-2反舰导弹。伊朗收到消息后,一口气又定了3o架歼-7和24架歼-6。在两伊战争的八年时间里,我国累计军火出口额高达13o亿美元,这笔外汇收入为日后我国的军事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然而,尽管两伊都装备了比较先进的武器,但在战术层面却都显得十分业余,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的典型范例。
战争期间,两伊双方的指挥官都缺乏现代化战争的概念,伊朗指挥官最擅长的是一战时的人海战术和堑壕战,这导致战争前期伊朗军队的伤亡要远远大于伊拉克军队。
直到战争后期,伊朗军队吸取教训,开始寻求更优化的轻步兵战术,并且走上了渗透穿插的道路,情况才稍微有所好转。伊拉克也好不到哪儿去。萨达姆对战争的认知也停留在一战水平,比如围攻阿巴丹时,萨达姆使用装甲部队,实行大规模突袭,但却不配以空军和步兵掩护。这使得参与突击的伊拉克坦克成了对面反坦克武器的活靶子,不得已,伊拉克装甲兵只好将尖端坦克当了大炮使用,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低效率,给了伊朗人充分的反击机会。
后来在围攻霍拉姆沙赫尔时,伊拉克军又因为缺乏巷战经验,在攻城的时候一度被伊朗的民兵打的是抱头鼠窜。除此之外,双方的空军素质也是不敢恭维,很多飞行员不会使用空对空导弹。两国的飞机在天空遭遇后,完全是一战时的打法,也就是开着最新式的飞机在空中绕圈子相互追逐,结果你追不上我,我也打不着你。
1986年,两伊战争进入第三阶段。战争期间,萨达姆为了让伊朗人屈服,对化学武器的使用是愈加频繁,可谓是逢战必用。
提起化学武器,很多人应该知道,后来美国小布什政府就是以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开安理会出兵颠覆着萨达姆政权。既然美国人这么忌讳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什么当萨达姆用这玩意儿对付伊朗人时却不吭声的?这是因为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是美国提供的。两伊战争期间,美国以农业化肥工厂的名义悄悄支援了伊拉克一大批化学武器原材料,并默许伊拉克在前线使用神经毒气和芥子器。
在美国人看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伊朗不听话,那就扶持萨达姆,好好敲打敲打霍梅尼,但霍梅尼很有种,在经历了残酷的毒气战后,仍然没有跟萨达姆和谈的意思。大有一种就算伊朗人全部死光也绝不认输的气势。
到了1988年,萨达姆终于受不了了。因为这场战争,萨达姆的原计划只是打几个月,但此时已经进入到了第八个年头。而持续八年的战争不仅拖垮了伊拉克经济,还导致伊拉克损失了2%的人口。为了停战,萨达姆向霍梅尼出威胁,如果再不和谈,他就准备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投放到德黑兰。以萨达姆的性格,如果真要把他逼急了,他还真可能干出这种事儿。
1988年7月,为了向伊朗人证明自己是认真的,萨达姆在十几个伊朗小城和村庄使用了毒气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对于萨达姆的这种暴行,国际社会是骂声一片,但美国政府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仅如此,美国海军还在7月3日击落一架由伊朗开往阿联酋的客机。导致机上29o人全部死亡。
事后,强硬的里根政府拒绝对此事道歉。当然,这一切都无法动摇霍梅尼继续战斗的决心,反正不管仗打成什么样,也用不着他老人家上战场。不过,霍梅尼不想谈判,伊朗政府内部的一些人此时沉不住气了,他们清醒的认识到,这场战争如果继续下去,伊朗必将亡国灭种。于是,这些人花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说服了霍梅尼接受停火谈判。
1988年7月2o日,霍梅尼在广播中极不情愿的宣布伊朗接受停火。一个月后,伊拉克也正式停,两伊战争结束。在这场耗时八年的战争中,两伊的实际边境线没有任何变化,战前是什么样,战后依旧如是,相当于是“打了个寂寞”
。然而,这场战争的消耗可一点都不寂寞。开战前,伊拉克拥有37o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到了战争结束时,他的外债是7oo多亿美元。其中4oo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oo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伤亡43万人,直接损失高达35oo亿美元。伊朗的损失同样惨烈,欠下45o亿美元的外债,伤亡1o5万人,直接损失三千亿美元。
可以说,这是一场交战双方没有赢家的战争,两个国家的国力都被严重削弱,从战前的富裕国沦为了负债国。由于萨达姆在两伊战争中欠了一屁股外债,到了战后,债主们纷纷上门讨债。这其中追债最狠的就属沙特和科威特。这哥俩在战争期间借钱很爽快,完事了就玩命催人还钱,什么逊尼派一家亲,都是放高利贷的货。对于催债这事儿,萨达姆很不爽,他认为自己耗尽家财,帮助阿拉伯世界顶住了波斯人的进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落井下石,这不是在逼着我搞你们吗?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在萨达姆的脑海中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