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肃不可置信的看着温篆,没想到他竟是这样的温篆。
正赶上武帝来看太子准备的如何了,还没来得及通报,就听到了里面并没有朗朗的读书声,只有在讨论什么未婚妻不未婚妻的!
武帝掐指一算,嗯,太子和他的伴读们也到了血气方刚的年纪了呀。
然后就继续听起了墙角。
温篆作为既得利者,觉得长辈安排挺好的。苏肃作为被害苦的那个,强烈反对这种莫名其妙的形式。两人争执的不可开交。
武帝作为有个叛逆太子的老父亲,也是时刻跟进,关心着儿子对婚姻大事的想法。直至听到苏肃说:“他们再这么逼我,我就离家出走!”
武帝确定了,以太子的性格,很可能也是苏肃的这一款,暂时还是要按兵不动,不能再激化父子矛盾了。
嗯,因为顾乔的事,太子和武帝之间至今还别别扭扭的呢。
太子果然很叛逆,听完一圈人的想法,得出的结论却是:“女子十四不得不嫁人的规定毫无人性。孤也知道这是前朝人口剧减,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措施,但本朝已有了全新的面貌,早就不应该再这般行事。”
太子想改变女子十四必须嫁人的局面,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并不是这一回才有的,可惜他之前只是个坐在文华堂里的读书郎,并没有什么话语权。
等他出了阁,太子可是有太多想法抱负要去一一实现了。
武帝点了点头,自认为已经懂了儿子的想法,没见到太子就又走了,转头就在第二天的早朝上提出了这个想法,引起了朝廷激荡。
有大臣觉得此举不妥的,自然也有大为赞成的。谁家还没个女儿了呢?谁又会想要看着自己的女儿十四就不得不离开家呢?这个年纪真的太小了,还是个孩子呢,就要去别人家伺候公婆,成为另外一个孩子的娘。
一开始大家也不是那么反对武帝的异想天开,还恭恭敬敬的请示了武帝觉得把岁数提到多少算合适。
结果武帝直接一不做二不休的表示,既然男子没有限制,女子就也不应该有限制。
举朝哗然。
但武帝心意已决,谁劝都没用,一心要取消这个命令,给出的理由还是那么任性,就当是给太后祈福了。
太后还没有转醒,但太乙门的诊断是太后随时有可能醒来,如今这样只是沉睡的太久。
虽然说,太后是中毒,醒过来是幕后黑手给解了毒。但武帝还是觉得这与他之前作出的种种祈福努力是分不开的,要不然怎么前脚跳了布扎,后脚幕后黑手就自己跳出来了呢?
有些力量不信不行。
对此最震惊的莫过于太子了,他本来还想着出阁后,拿这个事来立威呢。他手上掌握着一个太医院这么多年走访调查的孕育数据,根据上面的结果显示,女子太早结婚嫁人反而不利于子嗣。他还通过公主们,联系好了京中不少有头有脸有权势地位的贵女命妇,就等着大臣们不同意,他祭出大旗发难,打所有人的脸呢。
万万没想到,最后还是被自己的亲爹给破坏了计划。
真的好气啊!
作者有话要说:武帝,在坑儿子方面,绝不含糊!
第六十二章
九月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太子的出阁典礼就定在了这一天。
由于本朝此前并无太子出阁的先例,一切礼仪都是此前由礼部大臣、詹事府和钦天监的官员,翻阅更早以前的数朝典籍,整理并结合本朝实际情况加以修改而得出的。武帝只需要在奏请的时候点头表示同意就行,真正需要他亲自做出决定的,只有朝臣在典礼时对太子行的大礼规格。
大礼不是随随便便什么时候都得行的,好比面圣,也只有逢年过节的大朝会,才需要郑重其事的行五拜大礼,平时这么搞,怕不是会被人当做傻子看。
哪怕不当傻子,也会鄙夷这拍龙屁的手段过于低端。
大启自立国以来,只出了两代太子,第一代是武帝,情况特殊;第二代就是闻道成,由于有武帝这么一个想象力丰富的爹,受到的待遇也是经常变化。这直接导致大启朝臣对于太子的大礼规矩混乱不堪,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章程,怎么拜的都有。
武帝决定趁此机会,正式立出个完善的规矩出来,给从今往后的几百年都打个样,彻底立起正统的规矩。
最终就定下了两跪六叩,绝对是礼仪范畴内所能够给予太子的待遇上限了。
这一日大臣们对太子行的大礼一共会有两次,礼前一次,礼成一次。
太子伴读们本来在这个故事里是没有姓名的,就算有,也只是站在犄角旮旯围观的人。但武帝是多会看颜色的一个爹啊,他表示既然儿子和他的症结在顾乔身上,那就拿顾乔来解铃吧。他强行要在已经安排好的出阁典礼仪式中,把顾乔和温篆给加塞加进来。
嗯,又多了一个温篆,是用来给顾乔吸引火力的,让别人不觉得顾乔是得到了特殊对待,而是在八个伴读里选了两个脱颖而出的最优秀的之一。
武帝可以说是考虑的很全面了。
太子闻道成对此也肉眼可见的开心了起来,觉得他爹总算是干了一件人事。顾乔人生的高光时刻他就一旁,他自然也很希望在这个预示着他即将迈入朝堂的重要时刻,顾乔陪在他的身边。
唯一不太开心的大概就是礼部官员了,他们本来准备好的流程被迫重新又改了一遍,还要想个有理有据有典籍的理由来诠释顾乔和温篆的合理性,心真的很累。不过,他们最终也和武帝讨价还价,这是最后一次突发奇想了,他们满足了武帝这个想法,后面就不能再加任何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