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这首诗还是得益于那首非常流行的同名歌曲。
曲作者曾经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说他的灵感来自这首诗,她特意去找来看。
原诗只有十二行,词汇又不难,读几遍也就背会了。
当下杨佩瑶就把这首诗默给高敏君看。
高敏君小声读了遍,叹道:“写得真好,就用它了,谢谢你,杨佩瑶。如果我被选上,你就是头一号大功臣,我请你看电影。”
杨佩瑶“嘻嘻”
笑,“一言为定,你肯定能行的。”
当晚,高敏君写完作业就开始读《当你老了》,体会其中情感,杨佩瑶则不厌其烦地画服装草图。
几天之后,高敏君声情并茂情绪饱满地完成朗诵,而杨佩瑶终于选定八套漂亮又不至于太过出格的搭配,画成简略的效果图。
杨佩瑶拿着图纸请四姨太过目。
四姨太“哎哟”
一声,夸赞道:“瑶瑶会画画了,是美术课学的?画得真好看……就是,就是人太瘦了,哪有这么细的胳膊这么细的腿?”
杨佩瑶哭笑不得。
她是按照九头身比例画出来的效果图,并非肖像图。而且画的重点是衣服,不是人,好不好?
杨佩瑶问:“四姨太,你看衣裳,衣裳怎么样,是不是很漂亮?”
四姨太指着修长的直筒裤皱眉,“这能穿出去?两条腿跟筷子似的,太丑了吧?屁股不都露出来了?”
杨佩瑶扶额。
审美观相差太大,完全没有共同语言。
前世的人追求大长腿,帅气利落,而现在……街头上妇女大都穿裙子,即便有少数人穿裤子,臀部也是被长长的衣襟挡住了。
分明,民国时代的女子是很开化的,旗袍开叉都到膝盖以上,露着半截大腿了,剪裁也非常贴身,完全凸显身体的曲线。
为什么遮盖得严严实实的裤子就不被接受呢?
可是四姨太觉得丑,杨佩瑶也不能强摁着头逼她说好,又指着加了襕边的裙子,“这个好不好?”
四姨太不好意思再打击杨佩瑶,敷衍着道:“这几个看着还不错,不知道穿起来怎么样?”
杨佩瑶咬咬唇。
这倒是说在点子上了。
效果图画得再漂亮,总归是纸上谈兵,得做出成衣上了身才能看出效果。
杨佩瑶会做衣裳。
毕业时装秀上要展出的服装就是她做的。
从设计到打版到剪裁,再到平车、滚边锁边到最后的熨烫,一整套程序都是她亲力亲为。
她那会儿用的是学校的平车机,一件衣服一个多小时就能车好,针脚既细密又匀称。
但是眼下不可能有平车机。
杨佩瑶不想手工缝,一来费时费事,她没那个耐心,二来她没有那个功力,针脚缝出来歪歪扭扭的,根本不能穿。
要是能有台缝纫机就好了,就算是老式的家用脚踏缝纫机也成。
她家里有台八十年代的缝纫机,是外婆留下来的遗物,据说买的时候足足花了150块,可以买两百斤猪肉的钱。
上初中的时候,杨佩瑶对针线活儿产生了兴趣,时不时给布娃娃做条新裙子,为了方便开始鼓捣那台旧缝纫机。
杨佩瑶妈妈还不会用,她却很快上了手,还帮家里缝过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