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收着些。”
她不禁敲打上了自己的大宫女,虽是责备,但点她的动作迅,又有些无奈宠着的意味。
*
往后太子的后宫里,便算是真正难得的安生了一段时日,太子和皇后两头不得势,田家女倒是真安安静静地待在了丙舍,就算偶尔借着她爹的人脉回几件尺牍家去,也到底没有像从前那样暗中闹事了。
兴许是藏着等待时机,又或者是当真心灰意冷?申容表面不在意,只暗里将那田家来往的信看完,又由着晚翠装回布囊,完完整整送去丙舍。
不过金阳殿内大院内是统一的低调,不单单是田婉儿,就连申容这个储妃也是,前朝的动荡一直未停,每日都能听着一个消息,不是谁被下了职,就是谁被处死,纵然不曾涉及后宫,但到底还是低调着好。所以她连跑兰房殿的次数也少了些,就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金阳殿。
这样的乱势局面就一直持续近四个月,一直到年底,成帝头痛的症状仍不见好转,年前更是连着罢了三期朝会,就让太子直接坐天门殿帝位上去监国。
若不是天子性子颇为强硬,只怕朝中当真要有人上言——直接传位给太子得了。
可这话毕竟没人敢说,哪怕是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毕貹。
他现在都得权衡利弊,小心回话,不然成帝说不准什么时候头疼起来,要罚他的食邑,也颇为划不来。国朝官员大多都是新任没多少年的,除了像田子士那样的世代商户、或是郑老将军手下的武将,其余大部分人都是贫苦的下层人士出身,因为有了战功才入政坛,手上家产并不算丰盈,那几千、几百户的食邑且都还宝贝着呢,谁也不想因为在皇帝面前说几句话就给丢了。
但憋得久了也有憋得久了的弊端,一些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朝臣们难免不会因为其中涉及到各自的利益,而在私底下或列为朋党或两相倾轧。久而久之,中央官员之中除了因储位而划分的党派,更多了好些因施行新政、修建河堤、削弱外戚、反腐倡廉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对立起来的党派。
乱势逐渐成定局,连着皇家每年年底的年宴都耽搁了,也没人敢提冬狩的事。
然而饶是如此,暂理朝政的太子看起来却并不慌乱,不仅不慌,还在这把乱势的火里添了一把油——批错了奏章,导致下去的诏书足足延了大半个月。
虽没有涉及到什么特别要紧的事,但也还是引起了一小众人的不满。
于是废立储的风波也趁乱被抬起来一次,差点要闹到养病的成帝跟前,后来好在是有御史大夫与太尉及时出面调停,才总算将这一场风波平息。
不过说到底,还是让太子落了个差印象的,尤其另一位候选人益北王,还那样挑不出毛病……
这些事说乱归乱,期间因为郑皇后一直没明着暗着参与,只安心照顾着自己的孩子,所以还不算完全没殃及到后宫。
女人们之间都还好,后宫之主都表现得如此了,其他女人只能是更安定的,照常该怎么还是怎么,投壶、赏雪、饮酒、听曲,深宫中莺莺燕燕们的玩乐仍旧没停下。
里头若真要说一个紧张的,估计也就只有金阳殿里的申储妃了。
再世者看到的永远不是眼前的一点,后宫她尚且还能抓在自己手中,不使自己陷入险境,可是前朝不一样,若要保申安国平安渡过这一场政变,她没有任何直接入手的办法。她并未身处其中,能得到的消息也只是靠人打听。
她能做的,唯有从申家自身着手,尝试着去避开所有可能的隐患。
这段时间明面上虽安静,但私底下除了往申府递信——示意申安国谨言慎行以外,还吩咐明生让安排进申府的人盯紧些,尤其那几个不清白的叔婶。
只求一个万无一失。
她的思绪就随着廊下的风止在屏风前,不由得扭头放空了一会,随后就从布席上起身,一面头透过窗边去瞧天色,一面往前堂过去。
杏红深衣的裙尾扫过木阶,两个候在门边的黄门随即弓身行礼,又不禁打量起了方才一直不语的储妃。
就见她跪坐到了窗边,往博山炉里丢了块香饼进去,而后凝视起了那新升起的轻烟,这么一直到半空中消失殆尽,也不见挪动个半步。
黄门面面相觑,也不敢多言。
喜欢汉宫春慢请大家收藏汉宫春慢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