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于春耕之时开坛祭祀,献上牲礼,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也是老规矩了,姬越虽然改了不少繁琐制度,但这种古礼是不可废的,否则本年风调雨顺还好,一旦洪涝或是干旱,必然要有人以此为据斥责君王过错,偏偏这还没有法子驳斥,因为君王乃是承天景命之人,规规矩矩的还好,如果不规矩,再赶上天灾,这个锅肯定要背。
值得一提的是,姬越自从登基之后,各地极少发生天灾人祸,整整三年都是风调雨顺。
她在朝堂上大刀阔斧的改革,至今还没什么人跳出来骂她,也是基于这个点,毕竟天灾代表上天不满,风调雨顺代表君王有功无过,士人想骂君王,唯有站在上天的立场上,把自己塑造成天的代言人,天都没说什么,站在士族的立场上是不能骂君王的。
所以姬越现在还是个英明之君,等她杀几个代表天来骂她的士人,她就可以被称一声暴君了。
今年的祭祀其实也不同以往,除了祈求风调雨顺之外,姬越还问天卜卦,主要是为了西域的战事,这事她之前跟谁都没说,祭祀之前才提出来,群臣连个劝谏的时间都没有,姬越已经向天问完了,卦象不错,由曹操解的卦,称是利战之卦,姬越也不懂这个,鉴于当天没有打雷没有下雨,她就当天答应了。
姬越把西域诸国的详细地图绘制了两份,交由卫青一份,霍去病一份,两人赶赴楼兰之后没多久,粮草也由各地郡县送至边郡,新制的木牛流马也在路上,便于开战时由军士携带,内置火油,一旦战事不利,粮草立刻烧掉。
未虑胜先虑胜后,姬越纵观金台,已经将西域视为自己囊中之物,甚至已经在脑海中绘出一条通往西方的道路。
自古君王动兵,都是劳民伤财之事,但今年有些不一样,粮草的税额并没有增加多少,但田亩真正分到百姓手上,按地缴纳上来的粮食比士族按一族缴纳的粮食要多得多,此外还有官府在秋收后以往年士族库存陈粮折价从百姓手里换得的新粮,仅仅是普通的国税收成就能够支撑军队的消耗。
打下西域,收成更大!
姬越把所有劝谏的奏牍都按下,其实她也没看,但上朝的时候一个眼神扫过去,上了奏牍的人心里都发虚,认为这是陛下的警告。
自建四年,阳春三月,随着骠骑将军夜袭龟兹王帐,晋对西域的战事正式拉开序幕。
战事之初,西域诸强国并没有反应过来,毕竟楼兰那边第一时间派遣说客前往几大国辩解,称龟兹国王对上国不敬,背地称帝,因此要剿灭龟兹以显国威,其余几国不管信是不信,但楼兰那边确实没有对他们动兵的意思,只有乌孙国王认为龟兹地理环境险要,紧邻乌孙,有支援之意,但随即楼兰郡守王莽亲身赴会,与乌孙国王相谈数日而归,乌孙便按兵不动起来。
纵然龟兹的臣子到处求援,最后也只拉来几支小国助力,楼兰郡兵倾巢而出,兵压龟兹。
一战十七日,龟兹灭国。
楼兰收兵,只有战损超过一半,手底下仅剩两千多兵马的骠骑将军未归,此时众国也不把这两千军队放在眼里,然而一战未歇,晋骠骑将军带领两千残兵奔袭姑墨,斩王室过百,最可气的是,他竟然还携上百人头带着剩下的残部遁逃了!
整个西域都震动了!
西域的地理环境不同于晋国郡县,沙漠里能像楼兰这样有绿洲聚居的情况太少了,大部分的西域国都是臣民聚居,王室住在王城宫殿内,军队除了一部分驻守王城,还分布在国境之中保境安民,王城守军才是少数。
别说西域,就算是晋国,如果有一支军队得天之幸,能够在不被任何人发觉的情况下绕开郡县重城,直入曲沃,在谁也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杀进王城里,至少能有一夜的时间肆意杀戮,如果能杀得过八千凤翎卫,姬越的人头都可以拿走。
自古兵家对垒,岂有以一支奇兵偷家的先例!
那晋国的骠骑将军莫不是神兵天降!
一众西域小国主摸摸自己的后脖颈,都觉得有点凉乎。
第72章求亲
前线战事进行顺利,朝堂上也渐渐没了声音,和打天竺不同,西域各国作为连接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中转站,长期从两方获取了大量利润,仅从楼兰郡刚刚归附时从王宫里搜出的大量金银玉器就看得出来,这还只是一国。
当年先武帝也是想过打西域的,但他那时多线开战,难以为继,那时的西域也远比现在团结,别说打下龟兹,大军刚压过边郡,就要有西域的探子来刺探消息了,那时西域诸国之间还有一道联盟,由老大哥乌孙起头,囊括了西域丝茶之道上九成的小国,威势极大。
如今情况是不同了,仁帝在位期间,晋国国力虽有不小程度的减弱,但没有伤及根基,别说朝廷差点被士族把持,姬越说没有伤及根基就没有伤及根基,敢说这话的都已经死了,姬越登基之后大力整顿士族,从士族那里获取的利益无可估量,开战时姬越曾经命官员清点过库存,据说金库地面已被压碎,存金堆积如山,取用困难,不得不另开一库,粮库才开,就有大量存粮满溢而出,折腾了好几天才重新封存回去。
姬越现在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豪横。
士族的贡献远不止此,他们的存书数量极大,当时清点时就被抄录在纸质上,如今在各地官学流传,有不少鲁地的书籍传到江南,更令无数儒生手不释卷,看书的时候,这些儒生倒不怎么明里暗里讽刺些牝鸡司晨的话了。
纸质便宜,但就算书店开遍晋国郡县,买书的也极少有普通百姓,一是因为书籍再便宜也是一项支出,农人自给自足,几乎没有别的开销,很难会去镇里城里特意买些书籍回来,二是就算买了,无人识得,也没有用处。
天子的劝学令下达到各地方,一部分急于完成政绩的官员顿时如获至宝,一部分本就是姬越亲信,虽然意识到事情难办,但还是准备克服,剩下的官员分成两大类,想做个面子工程的,连面子工程都不想做的。
这也实在怪不得官员,虽然近些时候常有同僚被抓,但人都有侥幸心理,如今的官员大多是在姬越对士族大开杀戒之后通过各种渠道提拔上来的,已经习惯了朝廷对于人才的宽容,有的更是只认识几个字就能出仕做官,发觉做官如此轻易,皇帝还是个妙龄少女,基本的敬畏心理都很难有,这种心理还经常出现在准备在任上混日子的官员身上,一不涉贪二不受贿,简直身正不怕影子斜,怠惰得理直气壮。
姬越让韩阙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一部分,韩阙有不少人脉关系,有的本就是出自他韩家门下的门客从人,有的是还没起势之前就受到韩家的扶持,还有的是受过韩家恩惠,也就有了往来,这部分关系是一个家族在朝堂上立足的重要根基,此时也顾不得其他,纷纷动用起来,韩氏门人上下运作,尽可能地将皇令实施到位。
不少穷山僻壤第一次迎来官员的足迹,听过几场讲学,见识过士人的风范,年纪大些的乡民或许还没体会到其中含义,但这件事在大部分的孩童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往后不管是官是商是农是工,虽然各奔了前程,但唯独这一幕是忘不掉的。
text-align:center;"
>
read_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