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聂恒宗真有些无地自容。相比起唐明月的坦率真诚,他的那些心思,真的不配跟她说出来。
两个人都没做声。聂恒宗开始责怪自己,说好一辈子把她捧在手心,却为了这么点子破事,让她心里难受了。
二房两口子终于回来了,身后还跟着唐明玉。几个人的脚步声打破了两个人之间的安静。唐明月站起身,迎了父母进屋。
家里分家的事,是瞒不住聂恒宗的。唐清怕他心里有负担,还特意来跟他说起:自己已经接了抄书的活儿,也还在想其他办法,总归不会让家里人饿死的,让他放心待着就是。又说哪日他脚上方便了,带他去府城找郎中。
其实在很多乡下人的心里,唐清做的这件事,是很让人理解不了的。农户人家日子不好过,多养个人那不是多添双筷子那么简单的事情。何况唐清自己花销也大,不是多富裕的人,装什么大半蒜呢?
正是这种普遍的想法,刘氏因着这件事闹腾时,大家都没觉得她有多不对。聂恒宗听到唐清这番话,很恭敬的谢过唐清,又说将来寻到家人了,必倾尽全力回报他。
“说什么回报不回报做什么,放宽心,说不得病就好了。”
唐清拍拍聂恒宗的肩,并没多说,不管别人如何说,遇到这样的事,他总是没法不伸手的。
刘氏作天作地的分了家,不想没过两日,吴氏的嫂子就上门来还钱了。
第6章挣钱
吴氏的娘家嫂子姓冯,她嫁进吴家的时候,吴氏才七岁,说是看着小姑子长大的也不为过。如今十五年过去了,姑嫂之间从未生过矛盾,感情十分要好。
冯氏上门,刘氏是最早看见的,心想这家家忙着侍弄地的时候,冯氏上门,搞不好又是来找吴氏帮忙的。这么一想就很庆幸两家已经分开过了,只是心里这么想着,不影响她开口打招呼,“月儿她舅娘,这是家里得闲了?”
两人年岁差不多,只是因着男人的关系,冯氏要叫刘氏一声嫂子,她客气的回了一句,“嫂子忙呐,我来看看阿莹。”
拜刘氏的大嗓门子所赐,吴氏在屋里就听到了动静,她小心坐起身子迎了出来,“大嫂,你咋来的,快进屋。”
吴家住在朝阳村,离玉河村有着距离,来往一趟靠走可到不了这么早。冯氏听小姑子问,笑眯眯的答道:“高家大嫂回娘家,我蹭他们家的骡车过来的。”
冯氏手里拿了两瓶酒,跟吴氏到上房看过唐老爹夫妇,将酒留下,就随吴氏到二房去了。
唐明月正在屋里背三字经给聂恒宗听,一听是舅娘来了,忙跑到堂屋去打招呼。冯氏从怀里摸出一包糖来,“这一阵子不见,月丫头长高了,舅娘给你带了糖,去跟玉玉分了吃。”
“谢谢舅娘。”
唐明月欢快道谢,接过糖招呼妹妹到聂恒宗住的屋子。唐明月将糖分成两份,一份给了妹妹,又从剩下的一份里捏出一块儿来,伸手递给聂恒宗。
白嫩的小手伸到聂恒宗跟前,“大哥哥,这糖可甜了,你尝尝。”
聂恒宗从小就不吃甜,可他看着唐明月眨着的眼睛,享受着这种分享的快乐,忍不住低下头,直接张了嘴去接,唐明月捏着糖的两根手指头也没能躲过去,叫聂恒宗一起含在了嘴里。
只是这动作不能持续太长时间,聂恒宗恋恋不舍的坐直身子,嘴唇贴着唐明月的手指滑过,只感觉嫩生生的,柔软细腻。
喂完了聂恒宗,唐明月一脸满足的又拿起一块填进嘴里。又把剩下的糖包起来,说是一会儿拿去给堂姐堂妹两块,剩下的再留着吃。
在唐家待得越久,聂恒宗就越心酸。唐明月懂事善良,难得在这样穷苦的环境里,还能保持本心不变。前生的日子那样难过,唐明月的心也一直是澄澈干净的。
外面吴氏的声音传进来,“大哥这么短的日子就有钱赚?不是说要跟着商队出海,还不知道何时能回来。”
原本吴家日子好过,一家人住在县里,吴家大哥平日也就是摆个小摊子。只是这两年吴家老两口相继生病,银钱花了不少不说,也赚不到钱了。一家人从县城搬回老家,吴大哥想趁着这时候奋斗一把,便想着跟人出海跑商路,赚些银钱。
他本钱有限,家里人也只以为他就是跟人出去长长见识,分点汤喝,赚不到什么大钱。吴氏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她并不怎么看好这件事,只是唐清说大舅子这主意不错,若是做得好,肯定有得赚。
吴氏把手里剩下的银子全拿出来,也就二十两,一起都拿给了哥哥。虽说不多,可也是尽了心。谁想大哥走了没多少时日,嫂子就来还钱了。
“这我也不清楚,就是个半大孩子来家里,说是自家主人吩咐他帮你大哥送银子,说是做生意赚的钱。”
冯氏赶了一早上路,虽说坐着骡车,可着实渴了够呛,喝下不少水才说上一句话。
吴氏虽说是妇道人家,还是觉着此事透着诡异,“这事听着这么玄乎呢?”
冯氏倒没想太多,“那孩子看着是个实诚孩子,不像骗子,他说的那主人我知道,就是跟你大哥一起做生意的。他还说你大哥是怕妹夫没钱读书,才急着把钱托他送回来。哎,他真金白银送来,有啥玄乎的,咱这样的人家,谁能骗咱们不成。”
乡下人朴实,总不愿意把人往坏处想,吴氏想想,便点了点头。
唐家姐妹俩都没注意吴氏说的话,聂恒宗却听到了,他猜想着是常顺找到了吴家。
聂恒宗知道此时唐家十分需要银子,可是他也不敢多送,送多了难免违和。至于为何不等到他想走的时候让常顺给,因为他知道唐家人肯定不会收他的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