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出兵辽东之后,韩罡已经许久没有领兵出征了。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处理内政上。
为了避免出现像蒙古人那样昙花一现的下场,韩罡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休养生息。他在老爸韩馥的配合下,在这期间推行了许多开创先河的政策,就是为了加对于广大新领土的消化融合。
许多政策在推行之初并不被人理解,好在韩罡早有准备,一手胡萝卜另一手大棒,总算是把这些政策都强行推动了下去。
好在这些政策的执行效果都不错,使得现在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已经慢慢接受了这些新的变化,并且习以为常。
到处都是新建的工地,老百姓有活干,有饭吃,大汉的民心逐渐安定,国库逐渐充盈。
新领土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全面铺开。在韩罡的政策引导下,各个世家大族纷纷拿出真金白银地投入了进去。
因为这些新领土将来就会变成自家的封地,所以这些世家大族毫不吝啬,不但出钱而且还出人。
韩罡和老爸韩馥一直头疼的移民问题,在这些被世家大族们拍下的新领土上,也不再成为困扰。
各大家族纷纷派出家族里重要成员前往新领土常驻,有的魄力大的家族干脆分出一部分旁支,整体移民到了新领土。
这些世家弟子的到来,自然不可能是孤身一人。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的家臣和奴仆,甚至还有一部分武装。
很快,在这些被世家大族们拍下的新领土上,汉民的人口大大提升,韩家父子的担忧也随之迎刃而解。
看到大汉这艘巨轮在自己的掌舵之下,在往正确的航向行驶,韩罡心中也是充满了成就感。
这一天,远在印度次大6的周瑜寄来了密信。看完之后,韩罡立刻派人去召集荀攸和郭嘉等人。向贵霜帝国用兵的时候,到了。
可能是因为种姓制度的关系,印度次大6的老百姓挺好治理。对于上面的统治者变成了外来的汉人,似乎也没有太强烈的反弹。
也许是因为韩罡参考了英国人统治印度的经验,由汉人出任上层官员,而把中下层的位子全部交给了识时务的天竺本地人。
用天竺人管理天竺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除了在刚开始的头一年生过一些叛乱之外,之后的两年多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暴动。十分安稳,天竺的老百姓感觉已经认命了一样。
有周瑜坐镇印度次大6,韩罡非常放心。这家伙有丰富的清剿蛮夷的经验,用来对付天竺这些软柿子那是绰绰有余。
而且因为韩罡的重视,在这几年里朝廷一直在往印度次大6派遣官员。在其他新领土常见的主官空缺想象,在这里一个都没有。
再加上后来韩罡利用儒家学院,又把孔融和一帮儒家传人给忽悠到了印度次大6。使得印度次大6的消化融合度,远高于其他的新领土。
现在的印度次大6,每一个郡都有一所儒家学院。当地的那些天竺本土官员还有富商的子女,纷纷被送到了儒家学院学习。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看到有权有势有钱的人都把孩子送到儒家学院读书,使得天竺的老百姓们也纷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儒家学院学习。
这种风气的流行,也使得儒家学院俨然成为了天竺最权威的贵族学校。
再加上韩罡大力推广的汉语培训班,整个天竺的融合效果短时间内还不好判断,但是至少会说汉语的老百姓,是越来越多了。
周瑜被韩罡指派坐镇印度次大6,就是为了等到时机成熟之后继续向北展。
现在的贵霜帝国,东边和青藏高原以及西域都护府接壤,南边和天竺接壤。
如果能够拿下贵霜帝国,那么就可以把天竺和西域都护府以及青藏高原连成一片。
青藏高原成为腹地之后,大汉就不用再在这个苦寒之地驻守重兵,也就减少了一个巨大的负担。
无论是现在,还是前世,天竺当地人的打仗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这个民族似乎就没有战争的天赋。
因为汉军在印度次大6的数量有限,周瑜曾经也想大量招募天竺人补充军队。不求训练成什么精锐,至少当个炮灰还是不成问题吧。
但是,现实给了周瑜一记响亮的耳光
懒惰、军纪涣散、怕死等一系列毛病,让周瑜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因为他怕自己的汉军被带坏了。
不过,周瑜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
印度次大6盛产大象,当地人训练大象的本领倒是一绝。
周瑜也因此建立起了一支规模不小的象兵,五百头大象一起冲锋,那画面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因为韩罡交代的任务就是贵霜帝国,所以周瑜也一直关注着贵霜帝国的一举一动。
这一次周瑜写给韩罡的密信,一个是因为他觉得天竺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可以再次用兵;另一个原因就是贵霜帝国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
全盛时期的贵霜帝国,征服了印度次大6北部,在中亚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剌子模,吞并了锡斯坦,形成了中亚的一个庞大帝国。疆域版图东起巴特那,西达赫拉特,南至纳巴达河,北尽咸海。
而现在的贵霜帝国,对中亚的控制大幅减弱,康居、大宛摆脱了羁縻,呼罗珊、花剌子模也脱离了贵霜帝国的统治,衰败迹象已经显露无疑。
并且,由于之前的国王胡毗色伽二世去世,王位的继承出现了争斗。
因此周瑜认为,向贵霜帝国用兵的好时机,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