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书局是在一处三进的院子里,才刚走到巷口,就能隐隐听到里面的说话声,似乎很热闹。门房里,有个穿长衫的中年人正在接待来访的客人。
姜丰进去的时候,只见屋里已经有了几个客人,都抱着一叠厚厚的书稿,想来和他一样,都是来投稿的。
这几个人有头发花白的,也有年轻的,都笑着与那个坐在上首的中年人说话。
俗话说,宰相门房七品官,这里是王家的产业,王老相公是做过首辅的人,他的门房,自然也受人尊敬些。
看到姜丰进来,中年人站起来笑道:“这位公子也是来投稿的?倒是从未见过。”
一般书局都有固定的作者,新作者的稿子,审稿的先生们是不一定会看的。书局请了一些先生专门审稿,这些先生身上往往都有功名,也是忙得很的。
姜丰连忙行礼,说道:“先生说的是,小子是来投稿的,是丰水县致远书斋徐掌柜介绍来的。”
说着,递上了徐掌柜的信。
中年人一看,是写给书局大管事王通的,笑得真诚了些:“原来是王管事的熟人,公子稍等。”
说着,把信递给一旁的一个小厮,让他送了进去。
其他几个书生见状,也笑着和姜丰互相打了招呼,姜丰也一一回礼,口称“前辈”
,谦逊的态度倒是令几人对这个走后门的小子有了些好感。
过了好一会儿,才见那小厮走回来,对姜丰说:“姜公子,请随我来。”
姜丰连忙站起,和众人拱了拱手,抱着书稿跟了上去。
绕过影壁,就看到第一进院子里有很多人正在忙着,有围在书版上排活字的,有整理书稿的,有刷油墨的,也有往书版上覆上纸张印刷的……
原来这就是书局的印刷车间。
见他好奇,小厮介绍:“这是我们书局新收的书稿印刷的地方,其他经典,都在别的地方印刷。”
“贵书局真是大手笔!”
姜丰由衷地感叹,书本在这里,像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一本本地印了出来,整个院子都弥漫着墨香。
从回廊穿过,进入第二进院子,只见两边的厢房里,好些文士正在看着手中的书稿。
“那是我们书局的审稿先生。”
小厮轻声说,像是怕打扰了他们。
姜丰点点头,继续往前走。沿着鹅卵石甬道,绕过假山鱼池,穿过一道月洞门,才到了第三进院子。
院子里一盆盆菊花开得正盛,一朵朵千姿百态。自古文人多爱菊,这些菊花种在书局里,也是相得益彰。
姜丰正往前走着,只见迎面走来一个小道士。
这个小道士年约十四、五岁的样子,生得眉目清朗,略微有些胖,就连身上的道袍,都是锦缎裁成,一看就是富贵人家的孩子。
姜丰下意识地让到了路边,那个小道士看了看他,略微点点头,越过他径直往前走了。
年纪不大,派头不小。
看到小道士走远了,小厮才轻声说:“那是王家大房的三公子。”
王家的公子?姜丰怔了怔,想着自己听来的消息,王家大老爷是外省巡抚,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他家的公子,怎么会出家做道士?
不过这与他无关,姜丰点了点头,平淡地说:“原来是王家公子,真是好相貌。”
小厮等了等,发现姜丰真的不再问什么,心里倒高看了他几眼。一般的人,听到王家的公子,难免都要好奇地多问几句,甚至懊悔方才没有借机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