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田又赶趟去孙学文家拉薯面,杨小麦跟随马车回到徐老汉家,作坊工作忙而不乱,筛面的靠近灶台已是汗流浃背,晒面的没有和昨天那样太阳底下来回转,而是在灶台不远处架了两根晾晒杆,手臂上套好的粉条用短竹竿串着,两头放在晾晒杆上,晾满好几杆再移送到太阳下,院子里的竹竿也是这样排放,省去了好多三角撑,晒场变大了许多,一排排一行行整齐的筛面架,还真有点工业化的感觉。
午时主妇们提前回家做饭,其他人把揉好的面做完,清理用具场地后才离开,徐老汉一边整理空面袋一边说“这十四个是猛子和泉水家的,这十一个是河东村的,今天估摸着做了一千三左右,要不是整晒杆耽误些功夫,或许还能多做两三百斤,晒场够大明天多准备一桶料汁。”
“好的舅老爷,我和二弟没人帮工都做了这么多,大家肯定累坏了,我都记在心里,不会亏待大家的。”
这个数字出乎意料,杨小麦想要的日产量现在提到了一千五百斤,大概四五天后大家操作熟练就能达到。
一句话叫人心不足蛇吞。杨小麦就是这种心理,作坊开工之前预计日产五百斤就很好,一天除去成本会有七八两的纯收入,心里满满的都是得意,当第一天做出八百多斤后,觉得一千斤不是难事,这会听到一千三百斤又期望再提升两千斤,就这么十几人,大多数还是女人,会不会压榨的太狠了?
“吃饭了,桌桌上边吃边聊。”
徐老太端上了四菜一汤,辣椒炒肉豆角炒肉烧南瓜青菜和丝瓜汤,一大盆糙米饭,好有食欲。
“又有肉吃,大哥二哥四哥,你们天天来我家吃饭吧。”
徐亮看见桌上的饭菜好高兴,他以为这些哥哥来了,奶奶才会做好吃的。
“好啊,以后让奶奶天天做好吃的,这样亮子就可以快快的长大长高,读书也有劲,考个秀才举人不在话下。”
杨小麦顺着话题回答。两个老人听得呵呵笑,吃着饭聊着天一家子祥和。
午休时杨小麦睡在库房的土炕上,许多田和万家富要了床竹席躺在堂屋地上,理由是堂屋风大凉快。
太阳西斜,小红拉着两个哥哥到了白府,白管家正好在交待家仆拉粉条的事。“管家伯伯,我是来告诉你已经做好了一千五百斤,是一起拉走还是只拉五百斤。”
契约上是每日不少于五百斤。
“好小子,能做这么多了,那就派两辆马车去,要银票还是现银?”
白管家微笑着拍拍杨小麦的肩头,一副长辈疼爱晚辈的模样。
“管家伯伯,给我二十两银票十两碎银吧,省得去银庄换,出门又担心被人抢。”
一口一个管家伯伯,这个称呼白管家很受用,一会儿就拿来一个荷包,里面装了二十两的银票十两碎银。
三辆马车同时停在孙学文门前,白府拉货的马车有围挡没有顶棚,这样装货量大,一袋袋薯面搬进车厢也方便,白府的家仆做事利落,一会就把车厢堆得老高。
杨小麦和许多田两个人才搬半车厢,到后面往高处码放很吃力,谁挣银子都不容易,王桂芝挺着大肚子要帮忙,吓得她赶紧制止,一不小心就是两条人命,还是让白府的马车多拖点。
粉条作坊,四块大竹垫铺在地上,上面堆满了粉条,一竿竿的粉条还在不断的往上放,两个人称重四个人用草绳捆扎,两院子粉条收的很快,三辆马车到达时,几个男人一起把薯面搬进屋,接着又把粉条搬上车,七百五十捆一千五百斤双方清点完毕,两辆马车朝着泰安县城方向去。
杨小麦兄弟三人也架着马车离开,时间还来得及去趟泰宁镇,家里米面油盐得添补,买了两大袋白米两大袋白面各一百斤,油盐酱醋糖都买齐,许多田又去买菜种子,傍晚买不到新鲜蔬菜买只能作罢,挑选几样点心给几个小的当零食,赚大钱了,让大伙儿一起高兴高兴。
天已擦黑,各家各户都已经掌灯,把一袋白米一袋白面交给徐老太。“舅姥姥,这段时间我们兄弟几个中午就在你家吃饭,暂时买了这些米面,你们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地里的蔬菜就可以,不用太在意。”
“咋要这么多米面呢?”
徐老太诧异,以前亮子小买几斤白米熬粥还要精打细算,过年有糙米饭吃就很好了,这么多白米白面真是喜人。
“行了,大小子啥时候亏过我们,天黑了让他们早点回家。”
徐老汉指着码放齐整的粉条又说了句“这里是三百六十五捆。”
月牙儿挂上树梢,马车踏着银色的月光进了竹林,篱笆门前的篝火是为他们点燃的。“大哥二哥四哥。”
老远就听到小弟小妹的叫声,浑身的劳累散去了一半。
车上的东西搬进屋里,几样点心乐的大家合不上嘴,饭桌上几个馒头,几个番薯,还有一砵红烧肉摆在中间,周围是八碗稀饭,有现成的饭吃,酸豆腐都会变成珍珠非常汤。
“赶紧吃饭回屋里去,外面的蚊子太多,点心也回屋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