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质志通鉴白话文 > 第一章 断柳奇潭(第1页)

第一章 断柳奇潭(第1页)

故事未必能教书育人,也未必能修身养性,它是有几分道听途说,也有几分口口相传,但故事源远流长,最后都是往事如烟,只给人留下三分笑意,七分揣摩。

儿时听得老人讲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精彩的就属这断柳奇潭了。老人讲“五湖四海皆有水,游龙潜匿无处寻。积潭虽仅方寸步,却有乾坤藏古今。”

水这种“东西”

无边无形,你看不透也说不明。我们就从这水开始讲起。

清水铺,不要以为它是个铺子,有言闻“三里屯,七里铺,隔着十里就是村”

。这“铺”

代表的就是一个村子,但它比正常的村子小很多,就那么几户人家,也就是说你从前铺走到后铺都用不了半小时。那它为何叫清水铺呢?这个我们以后自有交代。

但是别看铺子小,“弹丸之地,是非也多”

正应在这里。言归正传,进了前铺冲着左手边数第七户人家,姓“张”

。铺子里的人管这家叫张家大院,其实就是那么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院套,占地也不大。张家人开始并不习惯,但铺子里的人都这么叫,也就习以为常了。

这天晚饭过后张家大爷出来乘凉,你要问这张家大爷是谁?这张家大爷名为张奉天,祖籍为山东人,但具体是哪里,就连他本人都不知道。他曾经在知府里当过管家,本是一个美差,却不知为何告老还乡,回到了这清水铺,经营起这么一间小院套来。而后时间不长,就取了李家长女,李淑云为妻,并产下一子,起名张仁山。

不多时,三三两两的人群,都从家中出来纳凉。张奉天在院门口倚着墙边摆下凳子,右手拿着蒲扇轻轻扇动。炎炎夏日,入夜稍晚,但这正也是铺子里唯一能娱乐的好季节,“这边谈天说地,那边车马向前”

。张奉天可不关心这些,眼睛看着铺子的西面静等一个人的归来,他等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儿子张仁山。

那么张仁山去了哪里呢?其实张仁山,根本没出张家大院,就藏在厢房里,什么是厢房?从院门进来,绕过挡风墙,正对着你的是为正堂,这个屋子多数用来会客说事,宴请宾朋。本家人是不住在这个屋子里的,继续往你的左手边观瞧,这间屋子为正房,就是主人所住之屋,中国自古以左为尊,左边的屋子,在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是千万不可自己进入的。再看右手边,这个屋子就是我们张仁山躲藏的屋子“厢房”

了,是为客人休息住宿所准备的屋子。

那这张仁山为何会躲藏在这厢房之中?这话就得从早上讲起,张奉天起床梳洗,穿戴整齐,正准备出门办事,只听屋门开动,一挑门帘进来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张仁山。

张仁山进屋后,把一个纸包仍给了张奉天,转身就要走。张奉天急忙叫住“嗯!这是什么?”

张奉天一边说一边指了指手里的纸包。张仁山正准备要走,被父亲叫住,只好半回着头说道“哦!那个是核桃仁儿,给您留着吃的。”

说罢又挑开门帘从正房中退了出去。

张奉天刚想再问,见儿子已经走远,也就不再询问了。过了晌午张奉天办完事回到了家,就问三儿“仁山去哪里了?”

三儿蹦愣着脑袋说“老爷,少爷好像出去了。”

“哦!那去哪里?”

张奉天又问道,“老爷,这个我是真不知道。”

三儿脑袋晃得跟波浪鼓似的。

张奉天知道自己的儿子跟这三儿关系特别好,平常总在一起玩耍。要说这三儿年龄也不大,出身呢!就是一个弃婴,张奉天出于好心将他收留,因为是三月里收养的就取了个小名叫三儿,也算是多了个儿子,也多了个下人。三儿小时候就是跟着仁山一起长大的,所以两人的关系特别的好,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张奉天见三儿这么说,那肯定是儿子叫他这么做的了,再问下去也是一个样,所幸也就不再问了,转身去了正堂。三儿见张奉天进了正堂,连忙往侧旁的厢房走了过去,推开屋门,转过横隔间,一挑开里屋的门帘,就看见这张仁山蹲坐在这迎客椅上,正悠闲的磕着瓜子喝着茶。

“哎呦!我说张仙,你这还这么清闲呐!你那都快火烧眉毛了你还不着急啊!”

三儿一看张仁山这样气就不打一处来。

这“张仙”

是三儿给张仁山起的小号,仁山、仁山和在一起不就是“仙”

字嘛!

“那还能怎么着呢!事儿都做了,先避一避风头再说。”

张仁山抬头看了一眼三儿,然后不紧不慢的给自己倒了杯茶。

“仙,你是真仙儿啊!你真是火大了又添柴,不怕火冲天啊!行我下头还有事,我先走了,你就先在这好好待着吧!哦!对了老爷回来了,正问你呢!”

三儿说罢转身要走,张仁山立即从迎客倚上跳了下来说道“那你怎么说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