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 第11节(第2页)

第11节(第2页)

一类。而当时的小说,在班固的《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被定性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

。比较起来,可信度就比正史要差了。

第三条,最为关键,要多说两句。“奸雄”

一词,后世一般的理解,都是奸诈的英雄,含义有褒有贬:虽然性格上极其奸诈,但是才能上却真是了不起,终归还是英雄一个。用这样的理解去考察许劭评语,就会高度认同“奸雄”

的版本。但是很遗憾,这种习惯性的理解,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这种理解,与“奸雄”

这个词汇在当时的准确含义,并不能完全吻合。

研究历史必须读古书,而古书中有的词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含义会出现变化。语言学界的泰斗王力先生,在他的名著《古代汉语》中,专门讲了这个问题,题目叫《古今词义的异同》。他特别提醒说:“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不加考察地以今义去理解古书中的词汇。”

王力先生的提醒,是我们考察许劭评语版本的指南针。举例来说,比如“小品”

,魏晋时期是指佛教经典的简略本,如果说成春节晚会的语言类节目,佛家师父就要笑了。又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

一句中的“卑鄙”

,是指自己社会地位的卑下鄙贱,如果说成品德的恶劣,孔明先生就要生气了。孙吴名将朱然的外貌,史书说是“气候分明”

,这里的“气候”

是指一个人流露出来的精气神,如果说成天气气象,朱然就要反对了。由此可见,我们理解古书中的词汇,只能按照当时的原意去理解,而不能用后世已经发生变化的意思去理解;用流行语言来说,就是不能搞词汇意义上的穿越。

同样,“奸雄”

一词,当时准确的含义,与现今的理解完全不一样。这个词汇,是从《荀子·非相篇》的“奸人之雄”

四个字浓缩而来。奸人的含义很明确,就是坏人、恶人,完全是负面的贬义,所以才有汉奸、内奸的称呼。而“奸人之雄”

,则是坏人当中的称雄者,用大白话来说,这不是一般的坏蛋,而是坏蛋当中最厉害的大坏蛋。荀子认为,这种“奸人之雄”

,最能蛊惑人心,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圣明的君主要想治理好天下,首先就要把这种“奸人之雄”

全部诛杀了,然后再来铲除一般的盗贼;因为盗贼还能通过正面的教育来使之改过自新,而这种“奸人之雄”

完全坏透了,任何办法都改变不了他,只有让他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

到了汉代,“奸人之雄”

,以及由此浓缩而来的“奸雄”

,常常出现在史书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在《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卷八十三《朱博传》中。说是西汉成帝时的丞相翟方进,上奏章弹劾朝臣朱博、孙闳,严厉斥责他两人是“奸雄之党”

,结果朱博受到撤职处分。稍后到汉哀帝,朱博起死回生,又当上了丞相,却依然不思悔改大干坏事,遭到左将军彭宣的猛烈弹劾,说他“倾乱政治,奸人之雄”

。于是朱博被抓到监狱中,赐饮毒酒而死。同一个朱博,身上得到两个定语,一个是“奸雄”

,另一个是“奸人之雄”

;招来的下场,不是丢官,就是丢命。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奸雄”

,与“奸人之雄”

完全是一回事,都是指罪大恶极的头等坏蛋,完全是负面的含义,没有一点点褒扬的意思在内。

总之,当时的“奸雄”

,其实就是“清平之奸贼”

一句中所说的“奸贼”

,而且还是比一般奸贼更恶劣的大奸贼。把当时这个词汇的含义弄清楚,弄准确之后,再来做判断就容易了。两种版本中,应当是完全具有正面褒奖含义的“英雄”

,才是可信的原版;而完全具有负面贬损含义,一点都没有正面褒奖含义的“奸雄”

,则属于好事者道听途说的误传。道理很简单,如果曹操被人评价为罪大恶极的头等坏蛋,无可救药的大奸贼,他听了之后还会兴奋得大喜而去,那脑袋恐怕就有问题了。因为他千方百计找许劭为自己作评价,原本是想洗刷掉家庭出身上的耻辱,现今家庭出身的耻辱还没有得到洗刷,却又招来彻底否定自己的大嘴巴子,更添加了新的奇耻大辱,家庭和本人都成为士大夫群体的笑柄,他怎么会高兴得起来呢?对不对?因此,最接近原貌的版本,应当是“英雄”

,而非“奸雄”

曹操向士大夫群体表示靠拢之后,接下来又采取第二种办法,去洗刷家庭出身上的阴影,为自我创业扫除障碍。这又是什么样的办法呢?

公开向士大夫群体表示靠拢,并且得到许劭的正面评价之后,曹操不久就被推荐为洛阳县北部地区的县尉,简称洛阳北部尉。东汉设有县尉,主管一县的治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京城洛阳是大县,不止一人,所以洛阳北部尉,就是洛阳北区的公安局长。这是曹操进入东汉官僚体制之后,第一个正式的行政职务,对他意义非凡。但是,推荐他担当这一职务的是谁呢?说出来可能出人意料,就是司马懿的老爸司马防。司马防,字建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氏。温县的司马氏家族,世代为官,是典型的士大夫群体成员。曹操与司马家族的恩怨情仇,笔者的《司马懿新传》有详细描述,今天不讨论。但是,曹操既然很快就得到司马防的大力举荐,这就证明他的靠拢,已经开始收到士大夫群体认同的效果,同时也证明,许劭对他的评语,应当是正面赞美的“英雄”

受到鼓舞的曹操,二十来岁冲劲正大,立即实施第二种办法。

如果说,第一种办法,是坚决表示向士大夫群体靠拢,那么第二种办法,就是坚决表示与宦官势力脱离。一个靠拢,一个脱离,一个是合,一个是分,相辅相成,堪称完美。当然,真正与自己的宦官家庭彻底断绝和脱离关系,他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找替身来表明决心和立场呀!找谁做替身呢?眼下的宦官当中,谁名声最臭,谁就是最好的替身。这个替身,他已经找好了,就是蹇硕。

蹇硕,是当时新生代宦官中最受宠信的家伙,后来甚至被东汉灵帝安排为京城禁卫军的总指挥官。但是在眼下,他刚刚受宠不久,权力还没有这么大,但是已经很吸引人们的注意了。由于蹇硕受宠,他的叔父也到处显摆,晚上京城实施宵禁之后,他不顾禁令,出门游荡,招摇过市。而这一游荡,正好就撞在曹操的枪口上。不对,准确地说,是撞在曹操的棒头上。

原来,曹操一到县尉的衙门上任,就做了几十根结结实实的棍棒,大门两边,一边挂十多根,这就是他的执法装备。还特别把棍棒涂上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煞是耀眼。为什么涂成五色?这里边大有讲究。以往讲三国者,大多未能注意。因为五色,对应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代表天下。我们北京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内,就有象征天下的社稷坛五色土。咱曹操是京城洛阳的县尉,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所在,所以这五色棒,既是京城的文化象征,LOGO,又表示普天下的人在这里犯了法,都归这五色棍棒侍候,打遍天下违法人。

话说县尉府的夜间巡逻队,把那蹇硕的叔父押回县尉府,曹操升堂之后,问清身份和情况,违法事实确切无误,立即吩咐手下,按照规定,五色棒好好款待。一阵棍棒之后,蹇硕的叔父当场被打死。一时间,老宦官的孙儿曹操,打死当今宦官蹇硕叔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京城内外。

曹操心中很得意,因为他要的就是这轰动性效果。但是他没有料到,仇家的报复也很快接踵而来。先是把他排斥到外地当县官,接下来又受远房亲戚的无端连累,冤枉下了岗。后来虽然又上了岗,官却当得没什么味道。更搞笑的是,后来蹇硕竟然当上了京城禁卫军的总指挥官,而曹操则被安排在蹇硕手下当一个分队长,也就是典军校尉。奋斗来奋斗去,最后还是没有能够脱离宦官势力这一滩污泥浊水。眼看朝廷政治已经衰败不堪,再继续留在体制之内,走那条奋斗发展的常规性道路,已经没有希望和前途。于是,年轻的曹操,决心改弦更张,认认真真以许劭的评语“乱世之英雄”

为指引,在即将到来的乱世当中,运用武力来开创一番英雄事业。无论曹操其人,在品性和人格上有多大的问题,他敢于断然抛开已经非常熟悉的体制,凭借自身的力量去闯全新的天下,其勇气和魄力,依然值得现今在社会上的打拼者咀嚼品味一番。这正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