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最近很热闹,范郎中和简郎中两人跟开了印刷厂一样,告周富贵状的奏疏一本一本的往刘治桌子上摆。
刘治也不想收,奈何哪本奏疏能放到他的御案上,他自己说了也不算,这事要看门下省的人给他怎么挑。巧不巧的,他前阵子刚威胁过门下侍中,人家开始报复了,还是有正当理由那种。
开朝会的时候也不消停,好像全国上下就没有其他事情生了一样,满朝文官眼里只有周富贵一个人,从他的生活作风,个人品德,经济来源等方面,逐渐扩大到周富贵在军中的影响力。
大家有什么其他的事,都不放在朝会上说,只给刘治上奏疏,看得他眼睛都花。
不管文官集团怎么玩,刘治还是顶着压力让周富贵做了军密院的枢密使,军衔是威武大将军。这军衔,再往上,就是柱国上将军,按说周富贵有灭国的功劳,可以混一个,但周富贵说敌国还很多,上将军完了,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所以不能要上将军军衔,得留点育空间。
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个军衔,目前只刘治有,周富贵觉得自己不合适封的太高,就把柱国上将军这个军衔给拒绝了,按他的话说“留点弹性空间,给文官们一些挥余地,反正我也不缺那点俸禄。”
其实不过是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罢了。
即使刘治和周富贵的关系极好,相互之间极其信任,周富贵也不想试探一个皇帝的心思。
至于给他封公的事情,按自古以来的规矩,要等过年祭天的时候,把他的功劳禀报上天和祖先,才能正式封公。中间这段时间,按照制定这条规矩的人的想法,就是留给别人挑刺的时间。
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公示期考核期。
告状的事情持续了一个多月,从秋天告到冬天,历经三次大朝会十次小朝会。
“陛下,臣有本要奏!”
范郎中最近告状告出了爽感,立冬后的第一个大朝会,王公公刚喊完“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他就跳了出来。
刘治看见这位范郎中就头疼,你说他胡搅蛮缠吧,偏偏他每次说的都是他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军中的确对周富贵有很强的崇拜思想。
二十万大军,就出去长途拉练了一趟,除了几个倒霉的或是崴了脚,或是被马踢了撞了,一个受伤的都没有,回来就混了个灭国的功劳,这可是能在祠堂的宗族本本上记上一笔的辉煌事迹,而且还都往家里送了那么多钱。
你让其他那三十万当兵的怎么想?当然是恨不能跟着周富贵再出去拉练一次了,别说是西域,只要是跟着周侯爷,就是西天他们也敢走上一趟。
士兵们的这种想法,让驻守边关的将领们很是头疼,也暗戳戳的给刘治写了奏疏,告周富贵的状。
按理说,士兵们有这种想战、敢战的士气,对炎朝来说是好事。炎朝东西南北都是敌国,随便挑个方向打都没问题。
可刘治虽然担着穷兵赎武穷兵黩武的名声,也知道不能轻易开启大战,出动二十万大军打哈密,已经算得上倾尽全国兵力,只留必要的边军没有动。那段时间,就连炎京的防守力量都空白的很。打哈密,因为哈密号称出兵十万,准备进攻大炎,属于不得不打,必须要打,而且一定要赢。
刘治当时的压力很大,他也不知道周富贵竟然能二十人灭一国……要知道,炎朝立国之初,十五岁到五十岁的青壮男男子也才五十万,到现在育了十五年,这个数目也只有五百万,只比当初多了十倍而已。
他之所以不断搞搞小战争,有两个目的,一是把国内朝廷和士族之间的矛盾通过战争往外转移,给朝臣们找点事情,别总帮士族说话。二呢,是通过不断的征兵,让青壮男子流动起来,去边塞这些士族影响力小的地方,娶个小媳妇俏寡妇的,安个家。并经过军队的教育,免得他们被士族蛊惑效忠。
天下九道,士族就占了八道,皇帝有完整影响力的,只河北一道而已。
范郎中就逮着周富贵的影响力说事“陛下,臣冒死一问,军队到底是陛下您的,还是穿云侯周富贵的?臣并非危言耸听,五十万兵马,不知穿云侯者少,而不知陛下者,多!穿云侯!你可敢站出来,与本官分辨一番?”
周富贵正靠在柱子上打瞌睡,听到有人喊自己,眼皮子动了动,换个角度继续睡,直到有人捅他,他才不情不愿的睁开眼,大声问“干啥?”
他这一嗓子,声音大的,全金銮殿没人听不到。
捅他的是图大洪,见众人都往这边看,谁看他,就甩谁一个大白眼。
赫赫有名的欠债将军,还能怕被人看上几眼不成?
“别睡了,那个姓范的又告你黑状呢,马上那个姓简的也要跳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