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崔立及其党羽依然故我,进行着作奸犯科的勾当。崔立恬不知耻,把投降一事堂而皇之说是在庇护老百姓,要求国史馆为其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编修史干事刘祁摄于崔立淫威,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同事不受奸贼戕害,知道不能推辞了,就写了草稿,一并交付元好问审阅。过了一两天,尚书省一个同事来找刘祁,说“上面领导要召见你!”
刘祁迫不得已,前去尚书省。
到了尚书省,一开始谁也没有提到写碑文这件事,只说尚书省招待王若虚以及诸公同聚会饮,刘祁内心惴惴不安。刘祁进入贵宾室,就被引见到左参政幕府,刘祁看到参政刘谦甫,二人寒暄了几句,刘谦甫遂举起酒杯对刘祁以及同去参会的麻信之说道“郑王刻碑之事,就有劳各位了,你两个做这件事情很好,领导很看得起你!”
刘祁与麻信之不约而同谦让道“不敢不敢。”
相叙不多时,刘谦甫推说有事便先行告辞。
刘祁现资深学者王若虚也在,便向前举杯共饮。酒过数巡,日头将要落山之际,刘祁与麻信之起身就要告辞。
元好问对他俩说道“省门已锁,今天又喝酒了,你俩就在省中留宿吧!”
二人不知怎么办好,便同意住在了省中。等到长上明烛时,元好问提倡道“你俩给郑王撰写碑文,今天晚上就能写好了。”
刘祁说“有诸公在,诸公应该来做这件事情。”
文学泰斗王若虚对刘祁说道“这件事情郑王已经告知众人,要请太学中的名士来作,刘公如果坚决拒绝,假使让郑王知道了学士们不肯作,就是说郑王献城是错误的,那么,郑王要是衔恨于心,则缙绅们都会受到牵连。这就是你一个人累啃了大家伙。况且你有老祖母、老母亲在堂,如今一触碰郑王锋芒,那么会殃及亲族,你还是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为好。”
刘祁一个劲地说,自己一介布衣没有资格来写。
僵持良久,刘祁说“我既定草稿,不当之处,还请诸公改命他人。”
诸公没有一个答应,便催促刘祁赶紧完成任务。
刘祁见状,深知自己脱不了干系,便说道“我素来不知道用什么体裁来写,今天晚上大家在一起共同商议这件事情吧!”
于是,元好问引纸落笔写草稿,就这样,碑文顺序都是元好问一个人来完成。。碑文写好之后,元好问展示给王若虚以及刘祁等人,请他们看看文中有什么不足之处。王若虚接过草稿,仔仔细细浏览了一遍,觉得溢美之词太多,不符合历史的客观标准,便把草稿传给各位文学大咖,让他们各抒己见。通过大家的共同磋商与研究,一致认为王若虚的提议比较中肯。最后,统一拍板,全文只直叙其事,客观记述而不加褒贬。
通过这件事情,元好问、赵秉义等人为王若虚刚正不阿重视名节,不畏权贵的品性所称道。
王若虚一生走来,都是襟怀坦白,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王若虚资质禀赋醇正,且有师承之素。因此,王公侍奉亲戚、对待弟兄以及与朋友相交,无一不是尽心尽力。在学术上,王若虚深加研究,苦心孤诣。他对宋儒经学进行评论,并指出其中瑕疵所在。他在评论中写到:宋儒经学善长以旁牵远引为夸,而史学以探顾幽隐作为功。他接着说,天下自有公论,一语道破就够了,何必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呢?
王若虚论道之行与否,说道:“战国诸子百家之杂说寓言,汉代鸿儒之繁文缛节,以及近世大夫参之以禅机玄学,欲彰显圣贤之哲理,真是难呀!”
王若虚对先贤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写出了独到的见解与妙论。他在文中写到:作文应以欧阳修、苏轼为正脉,赋诗要学白居易。王公作品虽然不多,可其文风很是相似。
王若虚担任修史工作十五年,新进入馆,日有记录之课,书吏上交的时候,当朝宰相必定要问:“这些呈文,王学士曾删改过吗?”
可见,王若虚之威名久矣。
王若虚善于持论。当时,右司李之纯以辩论而闻名天下,即使在酒桌上,李之纯也能旁征博引夸夸其谈。可是,他要是碰上王公便草鸡了。王公只用三言两语就能将李之纯的话噎回去,让人不得不叹服。
金国时期,高琪当国,王若虚推崇以刑赏来治理民事。那些从政官员曲意奉承,秉承和揣测上面的意旨来办事。
门人张仲杰做县令时看到这种不正之风,便上书高琪道:“人民劳心憔悴已经很久了,既然挽救不了,那也无奈,可你又怎么施加暴力呢?史传循吏而不能传能吏,宁可得罪人,也不要得罪天呀!”
朝臣在一起集中讨论,所见不一。王若虚觉得应该采纳正确建议,得到了众人稳妥服人。吏部杨之美,大参杨叔玉等官员也一直推服。
素来精通人伦之学,黑白善恶皆了然于胸中,真正类似王若虚这样学识的人却寥寥无几。他赤胆忠心刚正不阿,平素安静而不张扬。他羡慕白居易文采之高,而不避世于佛学之中。拥有东方朔之雄,而不夸夸其谈。
一代鸿儒、文学大咖王若虚讲经布道娓娓道来,他学富五车,穷尽天下之至理,宁可贵其多;小心谨慎,规避瑕疵。王从之高风亮节,似春风化雨,恩泽芸芸众生。
喜欢河朔儿女请大家收藏河朔儿女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