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河朔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 第四十七章 滹南遗老(第1页)

第四十七章 滹南遗老(第1页)

俗话说得好人各有志不能强求。

这一夜,皓月当空,暗香扑鼻。庭院桂花正烂漫。

这时王若虚思绪徜徉在青葱年代,少时,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颇得各位先生的青睐。他的舅舅周昂便是一个古文字教授,他师从期间,经常与舅舅相与细论文字,就像只小蜜蜂一样吮吸着生命乐章。舅舅周昂看他对学习孜孜不倦,对学问不耻下问。及至后来,舅舅都难以答复他一些文创方面的问题,便推荐给颇负盛名的文学大家刘中为师,让他在浩瀚的海洋里遨游,让他在广宇间自由飞翔。

王若虚越想越兴奋,他想起了自己在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擢经义进士,官任鄜州录事,接下来,历任管城、门山县令。他在执政期间,深入基层,与当地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亲临第一线抗洪救灾,深得群众钦佩。他的善政有目共睹,为人所交口称赞。王从之想到这里,感到心里很宽慰。

后来,王若虚进入金国国史院为编修官;不久,他迁应奉翰林文字;他任职期间,又奉诏出使西夏;他出使回来之后,被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着作佐郎。

王若虚思绪在翻腾着,按捺不住的心在倾诉着金哀宗正大年间,他在金国国史院主持史事,修《宣宗实录》;书成,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一连串的回忆,王若虚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次日清晨,王若虚竟朦胧睡意袭来,等到儿子王恕来叫父亲用早餐的时候,若虚却已酣睡。

王若虚回到故乡,唯一让他魂牵梦绕的是想办一家书院,实现自己授业解惑的理想。他精于经学、文学、历史学,最拿手的便是文学评论,他总会切中要害指出利弊。同时,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盛赞他“公于鉴裁,为海内称”

,后人也认为“金、元间学有根柢者,实无人出若虚右。”

时隔不久,时任蒿城县令的董明劝他出山推广教育教学,并在蒿城县政府东北一华里滹沱河南岸建立书院,让王若虚题写匾额“滹阳书院”

,蓝色地质金色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字体行楷,浑厚遒劲有力。王若虚担任该书院院长同时并兼任重要课程教授,另外还设有武术这一档子课程。致使学生们在德智体方面相辅相成综合培养。

一日,王若虚刚授完课,副院长倪伟边打招呼边迎上前去,满面春风道“王老先生,有人在找你?还是远方的一个朋友。”

王若虚听了不由地愣了一下,思忖道会是谁呢?他怀揣疑惑来到院长办公室。

王若虚刚一进屋,就听到有人喊道“从之,你还认识我吗?”

那人说着话便离开座位迎上前去。

王若虚定睛一看,不禁大惊道“遗山呀!遗山,你怎么也不给老朽提前打声招呼,好让我派人为你接风洗尘呀!”

说完,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终于见到王翰林了。”

遗山泪水婆娑道。来客叫元好问,号遗山,字裕之,与王若虚是金国同僚,也是一个文学大家。

“祖国覆亡后,还能够见到挚友,真是天助我也!”

王若虚激动地说道。

王若虚接着说“遗山,与君一别,生死两茫茫,好几次都梦见你。”

元好问流着泪水,忙点头道“国将不国,着实令人柔肠寸断痛不欲生。”

王若虚也是老泪纵横,一想到国破,此时更是泣不成声。

元好问出身贵族家庭,幼小时便过继给叔叔元从格,元从格一直担任地方官员。他天资聪颖,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

神童"

。十一岁时,元格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路择"

爱其俊爽,教之为文"

。十四岁时,元好问又师从陵川人郝天庭(注,另一位文学大家郝经的祖父),博通经史、淹贯百家。

十六岁时,元好问在赴京赶考途中,遇到了一个捕雁的猎户坐在道旁唉声叹气,不时地抱怨自己。元好问见状,便问其故。那个捕雁者听罢,凝滞的眼神里闪现一丝涟漪。“今个日头刚出来之际,我看见天上有两只大雁,我引弓射,竟一箭射中,剩下的一支大雁老是跟着我,出叫人不爽的哀鸣声,我心里的话你不走,我有空了,连你也一起拾掇。就这样,我不管不顾把捕捉的那只大雁给杀掉了。”

猎户用舌头舔了舔干的嘴唇,继言道“我刚弄好,你猜生了什么?”

元好问好奇地问道“我怎么能知道,你只管说就是了。”

捕雁者咂了咂嘴唇,用手摸拉了一下红肿的两眼,说道“我看见那只活雁惨叫着竟投在地上折颈而死。”

他诉说的同时眼中婆娑着细碎的泪水。

元好问无意中听到了一对大雁至情至烈的爱情故事,很是震撼且感慨不已。他对捕雁者说“既然这样,我给你个高价买你的这两只雁,你看怎么样?”

捕雁者说“我头一次看见这样的事情,心里挺纳闷也不好受,想吃也吃不下,既然你说了,那我卖给你好了。”

元好问将埋下的两只大雁埋葬在汾水之上,并在上面垒上石头作为标识,并题名叫“雁丘”

后来,元好问睹物伤怀,遂填词以歌之

《摸鱼儿·雁丘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