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迁徙的读音 > 第五十六章(第1页)

第五十六章(第1页)

今年是莲香最舒心的一年。她见到了日思夜想的那个送养出去的女子,还知道了她现在过得不差,除了第一次见面,女子在暑假里又来住了几天。她把莲香这里当亲戚一样走动。自此,纠缠莲香十年之久的一块心病也就落下了。所以说,这绝对是莲香最舒心难忘的一年。

而对于亿万中国农民来说,这一年也同样是非同寻凡的一年。

这一年,国家不但减免了延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

,还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大家把它统称为“田亩补助”

。一亩田补助五十元,一般的家庭都能补贴两三百元,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

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在三十多年以前,咱们国家的大部分人口还吃不上饱饭。过了十年,农村实行承包到户,按人头分田,每年按田亩比例“还粮”

,这样大家才慢慢吃上了饱饭。再后来,大家讲究吃好。吃肉已经不稀奇了。到了新千年,全国的许多省份取消了交公粮,这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在吃饱喝足之后,人们心里开始有了新的追求。那就是修建一栋只属于自己的房屋。在这之前,大部分的人家住的都是混合屋,就是几户人家一起修建的类似于祖屋的类型。厅堂是大家共有的,房间各分得几间。住在一起的一般是亲兄弟、堂兄弟或者同族的人。那时候讲究群居,群居的好处就是出什么事有人帮忙。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单家独户没能力修建房屋。祖屋就是东家几根梁,西家几块瓦修建起来的。同一个屋檐下生活这么多人,当然也会有磕磕跘跘。生活好了以后,大家都不愿意搭在一起过日子了,想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大部分人见识了一些世面,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也正因为如此,千千万万的青壮年纷纷背起行囊,远离家乡,到千百里之外的繁荣城市去打工讨生活。这两年大家手上的票子富余了,村里起了一栋又一栋的新砖房。可随着劳动力的流失,许多的良田变荒地,没有多少人愿意种地。为了刺激人们种地的信心,也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国家拨出一大笔资金,放到农民的手上,让农民真正地享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惠。

可即便如此,也没有年轻人愿意留下种地。在屋里作田,是被人们视为最没出息的表现。哪个后生不想去闯一闯?万一闯出一片天呢?现在一般哪个屋里的孩子不好好读书,大人就会这样骂,“不读书,以后就只有死作田的份!”

留在村里种田的都是一些三十多、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他们从小与土地打交道,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要他们出去打工,当工人,那是不可能的。他们不习惯受人管,吃不惯外头的饭,睡不惯外边的床,只有羊山才是他们的根,是他们永远的归宿!

陈有登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他从五六岁开始跟着去地里干农活,到而今整整四十年了。这四十多年里,他对农民的心酸、无奈深有体会。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和本大队的其他男人一样,久久回不过神来。还有这样的好事?!

直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天了,站在田里锄地的陈有登还是不敢相信这样的好事。不过听着不远处的田地里长世等几个本大队的男人立起锄头,喜笑颜开地聚在一堆谈论着“田亩补助”

的事,他才真正相信。

有登把锄头横放倒在田埂上,一屁股坐到木把上,弓着背,两手垂在腿上。

田地里没有几个人在劳动,这个世道,愿意种地的不多。但凡年轻力壮的,都出远门了。还有一些脑子活的就在村里或者镇上做生意,只有像他那样的死脑筋才守着几亩寡田过日子。

实际上,现在种地不比以前了。以前都是一家一头牛,现在呢,整个羊山村也找不出几头牛来。哎,他真怀念以前牛群满山遍野的日子,那正是他青春年少的时光。不过,现在省事了,村里有几户人家买了耕田机,只要花点钱就能帮你把田耕好。现在的世界,钱最大!有钱,啥都好办!

政府还统一了撒抛秧的塑料板。一张四四方方的透明塑料板子,板上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凹孔。播种的时候就把这板子埋在泥巴下,再在上面播下种子。这样,到时候就不用一棵棵拔秧苗,直接一整块掀起来,叠着挑到要插秧的田里。插秧的时候,脚都不用下田,就站在田埂上,往田里抛秧苗就行了。

要说农民的日子,现在也清闲了不少。以前是靠纯手工去拔除稻田里的野草,一家人全部出动,一天也只能拔一两亩地的草。现在好了,除草剂一喷,第二天就是光秃秃的一片黄。省心。

不过也有麻烦的,这两年不知从哪里传来的一种螺。大家叫它“福寿螺”

,那螺足有七八岁的孩子拳头大,专门吃嫩秧苗。刚栽下的秧苗,没几天它就给你齐根啃了,堪比牛嘴巴。很是令人头疼。而且这种螺的繁殖度很快,生命顽强,农药对它根本不起效果。村干部每年在它的繁殖季节都会组织村民去田里搜寻福寿螺,收集到的螺在坝上统一焚烧。大家在沟渠处见到红色的螺卵也会自地清除。

陈有登脑子里想了很多,望着冷冷清清的田地,他知道以前那种热闹的场面再也回不来了。人往高处走,这是必然的。

他抬起头,望着寂寥的乡道,想到以前还粮的场景。那个时候,每年的晚稻收获以后,家家户户都会拖个大板车,板车上是一包包稻谷。男人在前头拉,女人小孩在后头推,大家纷纷挤到这条乡道上,往邹坊下边的粮站走去。蓝天下,灰扑扑的乡道,一张张黝黑的笑脸。那时候这条乡道还是泥巴路,现在已经是水泥路了。粮站早两年已经荒废了,达世叔也退休了。

有登也不再年轻。这个世界早已不是那个时候的天下了。羊山也不是原来的羊山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