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开端简直莫名的熟悉,一开始仕途仿佛很顺利的样子,那接下来。。。。。。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中出现过一句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
【这句话演变出的一个成语叫做“穷而后工”
,放在词上,也可以说是“词穷而后工”
。】
【也就是说当时的文人认为这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词就写得越好,所以按照这个定理。。。。。。在宋朝文坛上是“大神级别”
的苏轼,可想而知他的仕途有多坎坷和跌宕起伏了。】
正准备进京赶考的苏轼:“。。。。。。”
心情复杂,极度复杂。
苏辙挨在兄长身边:“那我们还去吗?”
父亲苏洵背着手,教训两个儿
子:“去,为什么不去?有天幕之言,一些事不就可避免了吗?”
苏辙:“可天幕说‘词穷而后工’诶,为了兄长以后在文坛上的地位,要不然还是不——”
话还没说完,后脑勺就被苏轼给拍了一下子。
“你也盼我点好的!”
苏辙顿时笑起来,拍着兄长肩膀:“好的好的。”
“不管怎么样,兄长都是这个!”
然后朝着苏轼竖起了大拇指。
被弟弟如此调侃,苏轼立即又要去拍人。
两人到底都年轻心态,对天幕所说担忧影响不大,心态竟还都不错。
苏洵在旁边看着摇了摇头,然后自己再认真继续听下去——
【提起苏轼的仕途坎坷之路,和当时的“王安石变法”
是分不开的,因为关于“王安石变法”
,我们先前也提到过,有学者认为,苏轼总体上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
的,不过他反对的是这变法太急了,认为应该循序渐进才是。】
【也因此,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
究竟是反对还是中立,没有太明确的界限。
而哪怕是中立,其实也更多是偏向想让王安石的变法慢下来,但这总体而言,与“王安石变法”
是不符的。】
【于是苏轼在这时候申请了外调,去了杭州做了通判,因为王安石的变法,在那时正如日中天,哪怕是当时的司马光,都无法与王安石的变法相抗衡,所以苏轼认清自己在朝廷中也改变不了什么,干脆就离开了是
非之地。】
【在杭州赴任期间,苏轼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也写了很多诗篇,其中就有一首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可谓是更奠定了苏轼在文坛上的地位,这首诗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中最后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
【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苏轼开始大量作词,是的,你敢相信吗,苏轼作词,竟可以说是半路出家。】
【之前说苏轼开创了豪放和旷达两种风格的词作,大概就是因为他半路出家,别人专业填词,他专业“突破”
。】
“嗯?”
李世民看了看苏轼写的那首诗,又听天幕说起最后这一句,心想是因为半路出家,所以所受局限性更小,由此反倒是让词作的风格更多样化起来了吗?
那就不知这豪放和旷达风格的词作,究竟是何种模样了。
不过这首诗倒是写的也当真不错。
不知这苏轼的词和这诗相比起来,又是如何?
【之所以说苏轼的仕途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因为苏轼在做了三年杭州通判之后,又去了密州做知州,而他到密州任职期间,正逢宋朝和西夏开打,更确切说是西夏在入侵大宋。】
【于是苏轼在和朋友一起打猎的时候,为此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词。】
【这首词就是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