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朝廷有密探,但密探并不是万能的,加上人手有限,大宋又那么大,密探想做到无孔不入,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虽然陶太君提供了孙子的画像,提供了详细的相关资料,虽然大宋各地的密探都接到了消息,但是,许多天来,密探们都是一筹莫展。
密探头头经过缜密分析,又抽调了一批骨干火驰援蒲县,从源头查起,没准还能有点线索。
茫茫人海,找一蒲城口音的小男孩,简直就是大海里捞针,因此,密探们一直没进展。
官家窃以为,陶太君的孙子是凶多吉少。
多半是找陶家不痛快的,早就杀人灭口了,可是这话官家不能说啊。
如今接到消息,官家不淡定了,联系到前两天的军情急报,官家便多想了,郑吉宝被辽人虏走了?辽人图的是什么?
若是要策反陶太君,怎么也得给陶太君留下话啊…
难道陶太君一着急,没注意到?
官家想了想,否决了自己这个想法,就算陶太君没留意到,辽人也会再度提醒的。
思定后,官家便派人请陶太君进宫,“是在雄州的一家当铺现的,一起当的还有两根银钗和两副耳丁,寻常得很。”
也就是说,想从银钗和耳钉入手,没戏。
陶太君稳住了心神,“什么时候当的?什么人当的?”
“十多天前当的,”
官家道,“当铺的人不记得是什么人当的了,雄州外地生意人多,当铺生意好。三嫂放心,河间府那边已经调派人手去雄州了。”
陶太君缓缓点点头,“也就是说,还有两个小娘子一起被拐了?”
官家点了点头,“目前看来,是这样。”
顿了片刻,官家还是告之,“就在那几日,辽军突然加强了戒备…两者太巧了些…”
陶太君两眼精光一闪,“辽人?!”
官家顿时感到一股杀气,缩了缩脖子,暗道,你对拐子凶啊,对辽人闪啊,冲我来干嘛。
官家好言好语道,“若是辽人参与其中,不几日应该会收到信的,三嫂莫急。”
“五日后,若再无消息过来,我便启程去雄州。”
陶太君略思忖了片刻,“官家放心,大义二字,老太婆还是知道的。”
还好,第二天,飞鸽又送来一封信,雄州的确现了汝南王世子的行踪,但具体的还待查。
官家赶紧让人告知陶太君,陶太君总算松了口气,“活着就好。”
陶太君身边的人齐齐感谢苍天。
说来密探也不容易,当铺的自然记得是谁来当的,才几天功夫啊,可不想惹事,当然要说不记得,密探也不是菜鸟,自然是拿出百般手段进行了一番威胁恐吓外加好言相劝,终于打探出,是两个小娘子和一个小男孩来的当铺,一核对,小男孩就是世子!
然后,密探便拿着画像去城里各家店铺问,城门口自然也不会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