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虽不比北疆那般寒风凛冽,可到底也快十月中旬了。
裴昭便是在京城初雪时接到皇叔的信的。
看过信,裴昭吩咐身后的大太监:&1dquo;给吏部尚书传口谕,让他配合玄卫。”
&1dquo;是。”
复又看向还立在御书房正中央的玄卫副领:&1dquo;你随他去吏部,父皇和皇祖父关于凉州太守的朱批该是都在那儿。”
玄卫副领是留在王府处理一应需京城配合之事的,闻言恭敬抱拳道:&1dquo;是,谢皇上。”
御书房空下来,裴昭才琢磨起皇叔的信。
他饶有兴致地低头去数,一封信里除了开头三行交代他吏部的事、末尾三行让他给身边再多放几个信得过的侍卫,几乎全部都在说顾小将军。
光是&1dquo;顾灼”二字,便出现了十八次。
皇叔给他的信虽不多,却也有十几封。
可从未有过这种大篇幅提起一人的情况。
裴昭看着那大段的话中最后一句:&1dquo;小昭,顾小将军并州一事全貌如此,望你也能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他自然知晓皇叔的教导之意。
只是这篇幅墨比起来,怎么看这句都像是洋洋洒洒写了一通后才猛然想起来加上的。
更何况,皇叔提起顾小将军,言辞间颇多欣赏和&he11ip;&he11ip;骄傲。
裴昭也不知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
可能是那语气,颇像皇叔在父皇床前说&1dquo;小昭那孩子天资聪颖,臣弟相信他能坐得了那个位置”。
啧,不对劲。
他忽然记起今日大太监提了一嘴,说顾家有奏折送过来,还问他要不要放在最上面。
倾身摸到那一摞奏折的第一封,打开一瞧,果然是顾小将军的。
奏折里写的大多是书院一事。
顾家掌兵牵涉文臣之事,本就最易引起猜忌。
但是顾灼的奏折里陈情真挚,言辞恳切,言明书院受三州府衙管辖,将军府只是牵头,不参与书院事宜,与书院再无关系。
加上皇叔信中所言,倒是打消裴昭的疑虑。
只是奏折中最后一句:&1dquo;皇上,臣斗胆托皇上问摄政王一句,臣何时得罪了他,教他拦着北疆的粮饷迟迟不送?”
裴昭察觉出一股浓烈的告状的意味。
他有些疑惑,顾小将军怎会以为是皇叔拦着粮饷?
更何况,皇叔信中所说并州一事,明显是一副与顾小将军熟识的模样。
裴昭想到一个可能,喝进嘴里的茶水都香了几分。
皇叔不会是&he11ip;&he11ip;还没告诉顾小将军真实身份吧。
呃,他能理解,就是有些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