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凤冠霞帔是刘璋根据后世明朝时候的款式设计的。
凤冠霞帔在明清时代是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是宋以来贵妇的命服,式样纹饰随品级高低而有区别,类似百官的补服。《格致镜原》引《名义考》中称:"
今命妇衣外以织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
。其中所描述的形式是明代霞帔,到了清代,胸前、背后缀以补子,下摆缀以五彩垂缘。补子纹样只织绣禽鸟,而不用兽纹。
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
霞帔"
。
霞帔为明清命妇礼服,或者可以说是王室和官太太的象征。《三才图会。衣服》云:"
霞帔非恩赐不得服,为妇人命服。"
《清稗类钞。服饰》也写到:"
明代九品以上命妇皆用之"
。民间妇女只能在新婚或者入殓时"
假借"
,所以明了"
云肩"
与之对抗,所以大号的云肩叫"
官样"
。
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
清代霞帔有了一些变化:
1。帔身变宽,左右两幅合并;同时加上后片,脱离最初悬挂于颈的原貌,变得更像比甲;2。前胸后背两处缀有补子;3。底部不用坠子,改为流苏
霞帔是宫廷命妇的着装,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时才可以着--按照华夏礼仪,大礼可摄胜,就是祭礼、婚礼等场合可向上越级,不算僭越。命妇的霞帔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即长尾山雉);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绣缠校花纹。
正因为霞帔是贵妇常礼服的一部分,并非人人可佩,所以,在宋代宫廷中衍生出了"
红霞帔"
、"
紫霞帔"
这样的后妃名号。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绍兴九年,"
后宫韩氏为红霞帔"
。将韩氏泛称以"
后宫"
,说明她只是一位普通宫女,原本没有任何位阶。再如宋人张扩《东窗集》中记有《红霞帔冯十一、张真奴、陈翠奴、刘十娘、王惜奴等并转典字,红霞帔鲍倬儿、紫霞帔王受奴并转掌字制》一则,实际是皇帝开具的"
授任书"
,把一批原为红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宫女,"
提升"
为典字、掌字。据《说郛》中的《趋朝事类》,在宫廷"
内命妇"
中,典字为正八品,掌字为正九品,在后妃、女官的正式编制中属于最低的两级,而红霞帔、紫霞帔以及地位更低的听宣、听直、书直则根本"
不系入品"
。
看得出来,皇帝如果喜欢上了一位普通宫女,往往先给她一个红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让她与一般的宫女有所区别。如果这位宫女能够继续获得皇帝的恩宠,才有可能被封为"
正式"
的嫔妃,在礼法体系中占据一个堂堂正正的席位。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常服,凤冠:双凤翊龙冠,以皂縠为之。附以翠博山。上饰金龙一、翊以二珠翠凤,皆口衔珠滴。前後珠牡丹花、蕊头、翠叶、珠翠穰花鬓、珠翠云等。三博鬓(左右共六扇)。有金龙二个衔珠结挑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