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字贴脑门上了。嗯……挺可乐的,掩耳盗铃不可取啊永乐大帝!就算你爹不爱你你也还是明朝最厉害的俩皇帝之一,毋庸置疑。
-
明·洪武时期
“哈哈哈……”
朱樉拍着朱棣的背毫不留情地嘲笑道,“这种假得不行的故事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啊四弟?”
朱棡意味深长地看了朱棣一眼,道:“四弟,大白天的少睡点觉。”
“老四,咱不喜欢你大哥?”
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着朱棣。
虽然大家都明白朱棣编小故事的缘由不是阿藜说的那么简单,但这不妨碍他们拿这件事取笑当事人。
朱棣头皮发麻,不想说话。
做这些事的明明是未来的永乐帝,为什么现在尴尬的是自己啊?
-
明·永乐时期
朱棣:……
朕知道很假,你不需要说得如此大声!
朱高炽朱瞻基:憋住,不能笑,要给爹(爷爷)留点面子!
朱棣在位期间呢,设内阁、立东厂,这俩一个在未来成了重要的辅臣机构,一个跟他爹设的锦衣卫并称“厂卫制度”
,都是明朝的特色,对明朝后续影响十分深远。
军事上,朱棣组建了京师三大营,其中用火器装备的神机营是明朝战力较强的机械兵种。也是明朝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
-
明·永乐时期
“朕就知道设神机营没有错!”
朱棣心情振奋起来。
既然现在还是领先的,那就让它一直领先下去!
-
秦汉唐
“火器?”
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都对这种新武器产生了兴趣。
文化上,朱棣命人组织编修的《永乐大典》,收录了自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种书籍,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不过可惜的是,近代由于西方的劫掠,《永乐大典》大量丢失,之后又因为各种矛盾和清廷图书管理人员的坚守自盗,《永乐大典》进一步散失,直到现在已经只剩八百余卷且还四散在世界各地。
-
西汉·武帝时期
“编书吗?”
刘彻若有所思,“或许朕也可以试试搜集民间的民歌和典籍?”
-
明·隆庆时期
“什么!怎么能遗失那么多?”
高拱、张居正等曾负责主持重录《永乐大典》的官员震惊不已。
听到这个噩耗,他们突然有了向今上奏请多录几份《永乐大典》保存的想法。
-
明·永乐时期
“劫掠、四散在世界各地……”
朱棣脸黑得宛如锅底,这种被人抢到自己头上的感觉真是一点都不好。
这就是落后的下场?发展,必须好好发展!
在都城选择上,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开启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