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正确的战略思想,明军北伐完全是照此执行的。
其次,朱元璋军队的顺利进军,与他为军队制定的铁的纪律分不开。在北伐大军出发前不久,他又一次对将士宣布了纪律:“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子女”
,这些纪律被明军将士严格地执行了。
再次,军事攻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军事瓦解与政治瓦解相结合,是明军取胜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在北伐时,朱元璋就向天下发布了著名的北伐檄文,他先指责元朝皇帝“荒淫失道”
,然后宣布自己就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天降圣人,决心要“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檄文宣布,王者之师,秋毫无犯,各地百姓不要害怕逃避;蒙古人、色目人中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民,抚养无异”
。在攻伐中,凡明军所占地方而民心惶惶者,明军将帅就立刻出榜安民。在攻大都之前,朱元璋强调:“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
,这样,明军就在最大程度上孤立了元朝廷,保证了明军的胜利。
郭守敬在科学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他是元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和天文仪器的制造,同时,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古代集市图因为辽金以来的《大明历》已经使用很久了,误差越来越大,因此,忽必烈决定设局改定历法,命当时著名学者许衡、王恂、郭守敬负责这件事。郭守敬认为,要想制定精确的新历,必须首先制造和改制天文仪器。制造天文仪器是郭守敬在科学上取得的第一项成绩。
首先,郭守敬制造了简仪。简仪比以前所用的浑仪简单方便,但设计精确,刻度最小分格达到1/36度,观察结果也自然准确了许多。为了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日食,郭守敬还设计了仰仪。他还改革了圭表,创制了景符等仪器。圭表是观察日中影长变化以决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天文仪器。郭守敬改革后的圭表,使观察的误差下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景符是定影像的仪器。景符和圭表结合起来使用,可以观察太阳、星星和月亮。
利用这些仪器观察、测量所取得的成就,是郭守敬在天文学研究上的第二大成就。经过大规模地观察,他不仅测定了各观察点的纬度与夏至日昼夜长短,还测定出黄赤交角为29°90′(合今23°33′53″),这个数字与当时实际交角有极小的误差,但这被认为是科学上的一大进步。
在实际观察与天文研究的基础上,郭守敬等人编制出了著名的《授时历》。《授时历》采用的是一年为365.2425日这一观察研究数据,这个数据比地球实际上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仅仅差26秒。当时这是世界上最精确的数据。《授时历》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郭守敬也有光辉的成就。这集中体现在他负责修建疏通的大都至通州的运河,极大地方便了南北的漕运。此外,郭守敬在数学方面也有成就,写了一些专著,可惜现在这些著作都失传了。
郭守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亲自从事科学实验,善于吸取前人长处,因而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十分勤奋,直到八十六岁去世时,他也没有中断自己的研究。
王祯在农学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
王祯是山东东平人。他一生在做地方官时很注意当地的农业生产,研究农业技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农书》。这部书代表了他在农业上取得的最大成就。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王祯这部《农书》,很注意南方和北方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功能,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顺应了当时的实际需要。《农书》的内容丰富,主要分为如下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农桑通诀》。这是农业总论。内容包括农业史、授时、地利、耕垦、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以及植树、畜牧、蚕桑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完整,自成体系,且科学、实用。比如关于“授时”
和“地利”
,王祯很重视传统的不违农时,他强调播种一定不能违背农时,一旦违背农时,就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他对各地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做了比较,指出农作物因环境而变化,应选择适宜环境的作物。又如关于“播种”
,他认为,首先应选种,他推广了优良的品种;他还提出多种经营和轮种。又如“粪壤”
,粪壤即是给土地施肥。他列举了大量肥源,认为施肥是提高地力,改造土壤的关键。关于“灌溉”
,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
的主张。提倡兴修水利,克服天灾,夺得丰收。还有许多内容,包括推广北方“锄社”
,解决农忙劳力不足等。
二部分是《百谷谱》。这部分主要叙述各种农作物、蔬菜、瓜果、竹木等的培植方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棉花的推广。他反对棉花只适应于南方种,不适宜于北方种的观点,他详细介绍了种植方法,并断言,北方种棉也可以获利。
三部分《农器图谱》,是《农书》中最有创建的部分。书中共有三百零六幅图,包括各种农具、农业机械图、农舍、灌溉工程、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并附有文字,说明其构造、来源、演变和用法等。其中有不少是当时的新创造,如四牛拉的犁、下粪耧耘式耧车等。
此外,王祯在鼓风方面和活字方面也有创造性的贡献,促进了经济和印刷业的发展。
王祯在长期与农民的接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种地的辛苦和收获的不易。他在《农书》中说:“种田是多么艰难啊!而高高在上者,不知道衣食来自何处,只知道骄奢淫逸,不想想寸丝口饭,都出自农夫田妇之手,反而对他们拼命剥削和压榨。”
因此,王祯的《农书》是一部既饱含科学思想同时又有进步思想的书。
黄道婆在纺织技术方面做出了什么贡献?
黄道婆是元代乃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纺织家。她是松江乌泥径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据传说,黄道婆是一位备受折磨的童养媳,实在忍受不了非人的虐待,逃到了崖州(今海南海口市)。当地黎族的纺织技术,当时在全国占领先地位。黄道婆在那里向黎族人民学习他们先进的纺织技术,这样过了三十年。大约五十岁时,黄道婆由崖州回到了故乡乌泥径镇,并把那里的纺织技术也带回了故乡,并进行推广,她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对纺织工具和生产技术做了大胆的创新和改进。
首先,她推广和改进了捍、弹、纺、织等一整套的纺织工具。“捍”
,又叫轧车、踏车,主要用来去除棉花籽。“弹”
,主要功用是使棉花疏松。黄道婆改制的弓,较以前的旧弓大好几倍,弹力也相应增大了不少,这样,弹出来的棉花也就更松疏好用。“纺”
,就是“纺车”
,黄道婆改进的纺车,是可以同时纺三个纺锭的脚踏式纺车,而以前的只是一只锭,而且是手摇式的,因此,黄道婆的纺车比旧式纺车效率高、速度快。“织”
,就是“织布机”
,据说,黄道婆的织布机能织出许多美丽的花布。
其次,在纺织技术上,黄道婆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吸取他人之长,总结出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她毫无保留地将这些先进的技术传授给他人,从而使当地成为全国远近闻名的纺织重镇,所织“乌泥径被”
与“崖州被”
不相上下,成为又一闻名全国的纺织品品牌,造福了当地普通百姓,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后来,黄道婆的技术向全国各地传播开来,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的纺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