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高权重,却依然低声下气,去求当年给自己净身的小刀张,花了重金才赎回了早年落下的“小宝贝儿”
;
再到新科举人饮酒狎妓,冷落了妻子,导致妻子与邻居少年偷情,结果举人欣赏少年才学,大方原谅了妻子,还和少年结为兄弟。
总之越是离奇下流的传闻,越是有鼻子有眼睛,生动详实,细节丰富。仿佛为众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更有种种点评打趣,虽十分刻薄,又百分贴切。
谢凡听了不禁为之一乐:“这些个监生作为吃瓜群众,实在是太损了。既闲得没事干,又有文化,嘴巴还损。相比二十一世纪的某博热评,热心网友,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国子监生员被叫做监生,其来源有四种:
一是会试落榜举人入监,称为“举监”
;
二是地方官员推荐入监,称为“贡监”
;
三是家中父兄有功于朝廷,受皇上恩赏入监,称为“荫监”
;
四是以纳马、纳粟、纳银等方式买到监生资格,称为“例监”
。
洪武年间,百废待兴,人才奇缺。所以当时国子监生员多可直接选拔为官。一时间人人称羡,做监生可谓是前途光明。
然而时移事易,朝廷取士渐渐以科举为主,甚至有人提出“非科举毋得与官”
。近些年朝中位极人臣者,更多为一甲二甲进士出身。
吏部选官名额本就不多,监生为官的渐渐减少,甚至有十余年不得官的监生。做国子监监生便不再炙手可热。
贡监与荫监本来名额就少。而获得举人功名本就可以候补选官,何须多此一举。所以举监人数也日渐减少。
可是监生到底有几分社会地位,还是有些平民富户愿意捐个监生身份。万一能选官做官自然是上上。若是选官不成,有个监生身份,应酬做事也是方便体面。
所以只有例监,既可以为朝廷创收,民间也有需求,人数逆市上涨,越来越多。国子监也日渐松弛惫懒,课业稀松。这些例监监生们家境富裕,不事生产,往往无所事事,便爱议论些国家大事。
听监生们闲聊,既能知晓国家大事,还能听些坊间趣闻。旁听众位监生谈天说地。他虽不爱开口表意见,但是听了往往暗暗在心中狂笑。
王举人在北京国子监的熟人便是一个名叫唐秋芳的年轻“例监”
监生。
唐家五代单传,千顷地,一棵苗。父母爱若珍宝,怕养不活他,便给唐监生娶了个女孩儿名,图个好养活。也许是女孩儿名保佑,万幸小秋芳顺利长成了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
唐秋芳虽个子不高,却有个大脑袋。一张国字脸,大腮帮子凸凸的。偏偏际线远远后退,额头高高隆起。一见唐监生,旁的都不显眼,便只觉得好大一个头。又有人背地里叫他唐大头。
因为他父亲在南城开了间当铺,赚了不少银子,便花了几百两银子给唐秋芳捐了个例监。所以唐秋芳不愿旁人说他那秀气文雅大名,又不愿旁人喊他通俗贴切外号,只要旁人称呼他唐监生。
唐监生天资聪颖,机智过人。只是不在笔头功夫,做八股文章上。在自家柜上算账倒也勉强,一旦多写几个字便会头疼不已。
唐监生聪明伶俐在于他最擅长口头功夫,一张嘴便舌灿莲花。寻常小事往往被唐监生说得妙趣横生。若有奇闻逸事,一经他口,更是精妙绝伦。
谢凡虽然喜欢在心中默默吐槽,却没有唐监生这样的好口才,心中不禁十分羡慕。便也有意与他结交。
两人互换姓名籍贯,又论了长幼齿序。倒是唐监生年长谢凡一岁。
唐监生出身富家,也好广交朋友。知道谢凡是个年轻轻的举人老爷,高低要请谢凡喝酒吃饭。谢凡推辞不过,便随唐监生与王举人一道去吃了一餐。
北京城里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因此多吃羊肉,席间便有羊双肠、带油腰子、爆炒羊肚等菜。
唐监生连连敬酒劝盏,谢凡陪了一杯便觉得这酒入口辛辣,远胜南方米酒。只喝了一口便满脸通红,只好出言婉拒。唐监生酒品颇好,也不勉强劝酒,只与王举人畅饮一番。他酒量惊人,酒过三巡,大脑袋上闪耀着喜悦的光芒。却丝毫没有醉意。
倒是王举人几杯酒下肚,便有几分醉态,面色潮红,说话口齿不清起来。唐监生方才停杯。
酒足饭饱,店伙计又上来两味甜点,是冬枣和果子露。
谢凡万万不曾想到能如此丰盛。北京城中酒醇肉美,尚在谢凡意料之中。隆冬时节更有鲜枣,却叫谢凡颇有些吃惊。
饱餐一顿,谢凡与王举人皆觉得心满意足,连声称赞,感谢唐监生招待。
唐监生见客人满意,自己作东道主也是面上有光。一时间宾主尽欢,又相约待谢凡会试得中三人再聚。只不提王举人中式。
三人欢欢喜喜各自回家不提。
此后谢凡倒是想着出去玩耍,可惜会试临近。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虽然中式与否不只靠这几日用功,谢凡也不敢再懈怠。只推辞了一应社交应酬,专心致志在家来温书。
每日起床便开始读书,睡前还要点灯再写篇一文章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