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本王听有人说‘我大夏泱泱大国,当以教化为主’?”
季贤达放下袍脚,站会台阶上开口。
“正是,我们乃是上邦大国,当教化四夷让万国来朝。”
季贤达冷笑:“照你的话,就该先裁撤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底下的文臣们听得一愣,心思急转考虑怎么驳斥,结果季贤达的话竟然还没有说完。
“还有各地州府衙门的牢房捕快,包括京城刑部的大牢……”
杨士诚微低头,心里却无奈,季贤达这是抓住错处不肯轻轻放过了。他眼风扫过刑部右侍郎张贞乐,张贞乐也恰好瞄过来,他微微点头。杨士诚安心的重新垂下眼,张贞乐最善辩。
“……还有大夏的律法,也可以废除了,教化即可。”
“王爷所言差异,教化为主刑法为辅,文臣为主……”
季贤达懒得跟只会动嘴皮子的人多说废话,直接打断他:“既然文臣这么重要,以后边境就由你们去镇守。”
“你”
“我怎么?武将领着士兵们冒着生死守卫大夏,结果在你们眼里就是游手好闲吃白食?”
季贤达心里压着怒火。
“边境上千万士兵将领,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的铁蹄,结果呢?军饷不是拖欠就是不够,还要被所谓的文人视作莽夫、匹夫……”
季贤达冷冷的扫过下边的朝臣“有个成语不知诸位可曾听说过‘忘恩负义’!”
“够了”
李慕君清冷的声音响起。季贤达说的不错,可是文臣里善辩的多了,争来辩去李慕君可以肯定季贤达会落下风。
“朕记得季爱卿刚才提议武举开科,诸位爱卿全都觉得不好?”
“微臣启奏陛下”
监察御史马文芳手持笏板出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先贤的话,可见兵事乃是国家大事,微臣复议摄政王殿下。”
这时候有一个大臣站出来:“我大夏子民尚不能全部教化,更何况蛮夷?需得武力震慑,微臣复议摄政王殿下。”
“微臣复议殿下”
……不一会朝堂上有十来个大臣站出来。
“哀家不懂许多大道理,可是这治国如齐家”
纷纷嚷嚷之后,一直端坐在金帘后的兰太后温和的开口。
“文臣比如贤妇安定国内,武将比如男子守护家园。家宅不安贤妇所托何处?由此哀家以为武举还是开科取士的好。”
“臣等复议。”
瞬间又有好些大臣出列支持,李慕君大概看了下有三分之一。她心里微微叹息,季贤达和兰太后加起来不过这么多,还是得她亲自出面。
李慕君抢在杨士诚之前开口:“朕觉得母后言之有理,又有这许多大臣们复议,想来是不会错的。只是大夏立朝近百年未有此先河,若是能在季爱卿、杨大人手中开始,从此我大夏永世固若金汤。想来后世的子民,都会感念你们的恩泽。”
李慕君给杨士诚送出这顶高帽子,不过杨士诚却不为所动,依旧皱眉想要驳斥,李慕君只好继续开口。
“再者‘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从开国□□皇帝到现在,武将们的勋爵基本都到了最后一代,总不能下一代国中没有武将吧?”
杨士诚愣住了,他竟然把这茬给忘了!而显然朝中忘了此事的大有人在,看他们面面相觑就知道了。
李慕君轻轻抿出一点笑意,这笑意恰好被回头的季贤达看见,原本是想用称赞的目光给予支持的季贤达楞了一下:好美!他连忙回头假装没看到。
李慕君慢悠悠的开口:“若是此事可以,朕倒有个想法,不如明年文举春闱试题由杨大人来出,武举试题由季大人出。”
杨士诚彻底愣住,春闱出题是多大的荣耀,那是只有帝王才有的权利!当然帝王年幼也可以让臣下出,可是这一荣耀多半是太傅才能有的。
不过今年秋闱还是李慕君出的,候太傅为人恬淡,不愿意为此名声所累,更何况他教的学生能力如何他心里清楚。可是杨士诚想要啊,这是多少年都不会碰到的殊荣。
杨士诚心里叹口气苦笑,新帝虽然年幼,厉害却不必先帝差,甚至更上一层楼。先是点明开国武将们的世袭快要到头,必须武举取士,再用这出题来诱惑自己……高。
杨士诚思量已定,手持笏板出列躬身:“武举开科势在必行,不过明年春闱的试题还是由陛下圣裁。”
事情成了,李慕君面上却没有过多喜色,她温和的说:“父皇在时尝言,杨爱卿乃是文臣魁首,学富五车,如果不是因为朝中离不开爱卿,父皇还曾想让杨爱卿做朕的太傅。”
这样的肯定,杨士诚双膝跪地发自肺腑的说道:“先帝对微臣的知遇之恩,微臣唯有报效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把头磕在地上。
“既如此,爱卿就不必推脱,明年春闱就由爱卿出题。”
李慕君露出一点浅笑。
没人查觉原本应该只是旁听的新帝,决定了朝中最重要的事。也是从这次开始,李慕君虽然还是旁听为主,但她的意见已经举足轻重,更有一些心思灵敏的朝臣,开始向皇帝效忠。
“今天的事多谢陛下。”
训练间隙,季贤达郑重的揖手。
李慕君坐在椅子上,神色不动的喝了一口茶,清冷的开口:“此事关乎国家社稷,朕职责所在,季爱卿言重了。”
其实就算季贤达前几日不请皇帝帮忙,李慕君日后也要提出此事。更何况杨士诚势力过大,季贤达难以平衡,李慕君自然要拉他一把。
当然这道理季贤达脑子一转就明白了,可是连着两次自以为得计,却都是被人家顺水推舟的利用,季贤达有些不爽,他故意靠近李慕君耳边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