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小张老师把碗筷往桌上一放说:“陈老师,正好我吃完了,你就坐在我的位置吃吧!”
我也是真的饿了,特别是看到桌上的猪头肉和猪蹄,肚里的“馋虫儿”
早就出来了,所以我便象个自来熟似地大大方方地啃起了猪蹄儿……
人的“吃相”
是最能代表一个人的修养水平的。我尽管馋得不行,但却没有忘记把自己的“饮食文明”
展示给小张老师的全家人。狼吞虎咽的“吃相”
是最让人诟病的不良行为,所以我尽可能缓嚼慢啃,并一边吃一边赞誉着小张母亲的“厨艺儿”
多么多么好,夸得小张母亲也露出了一脸的喜悦。
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智慧无处不在。仅以“吃相”
而论,同样蕴含着很深的学问。在餐饮文化中,美酒佳肴乃人之最爱。但无论多馋多饿都断不可把象“虎狼猎食”
的“吃相”
展示出来,这就是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假如在这次啃“猪蹄儿”
吃饭过程中不注意这些细节,把“狼吞虎咽”
的吃相暴露给小张老师的家人,那么人家搭上的无非就是两个“猪蹄儿”
,那么我将失去的可能就是相伴一生的“美娇娘”
了。
在小张老师家啃过猪蹄吃过午饭后,接着我跟小张的父亲一边喝着沏得很酽的红茶,又一边侃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
小张的父亲张连奎真不愧是上过军校的军官。我们爷俩从南昌起义谈到秋收起义;从红一方面军谈到红四、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从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一直谈到57位上将,他竟能象位说书先生似的给我一气讲了3个半小时。亏着我也读了不少有关我军军史的书藉,否则我或许只能“鸭子听雷”
了。其实,对于两个“侃大山”
的人来说,只有两人的知识体量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才能侃出激情,侃出兴致。而我和小张老师父亲则恰好属于这种情况。彼此既能为师,又能互为听众。由于各自在交流互动中均能获得对方的欣赏和赞誉,故我们爷俩的“话聊”
才找到了彼此几度欲罢不能的“激悦感”
。
准确地说,我跟小张老师的父亲有一个“通病”
,即“好为人师”
。但大凡好为人师者又肯定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专长”
,若非如此想要取悦对方或让对方甘当你的“小学生”
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正是在这次“二月二”
的闲聊过程中,我在不经意间向小张老师的父母流露出对日后人生略带“心恢意冷”
的情绪。在小张父亲的一再追问下,我最终还是把姐姐可能不久于人世的情况“以实相告”
了。同时也把对“调回江城”
不再抱任何幻想的“实底”
也有意露给了小张老师的父母。其实,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投石问路”
,摸一摸小张父母的真实想法。倘若我一旦贸然出击被对方回绝,那么自然也就失去了转寰余地。这也正应了“欲则不达”
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的说法。所以我认为只有耐着性子等下去,才是“上上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