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乱时候穷时候点天灯 > 第1页(第1页)

第1页(第1页)

  《乱时候,穷时候》作者:姜淑梅【完结】

  文案

  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

  本书部分作品刊载于《读库13o2》《读库13o4》,引起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反响,被称为:“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

著名作家王小妮读到本书后,写下长篇序言推荐,称作者是中国“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

梁文道:

  姜淑梅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出版之后,很多人奔走相告,觉得是本奇书,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奇人。姜淑梅女士带来的是一种民间草莽的声音,不需要别人替她代言,而是自己用写出来。她作品里的事情,跟知识分子的书写是不一样的。她下的民间故事,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你很难忘记,很难忽视的。

  ————————————————————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

许戈辉:

  姜奶奶的书中,让人惊讶的段落比比皆是。她的文字干净利落,不加评论,避免描述,对于往事,她有一种脱的态度。她身上的质朴与真实,让那些故事弥足珍贵。

  ————————————————————

  ?《南方周末》陈一鸣:

  姜淑梅大半辈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识字多了,她看了山东老乡莫言的三本半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还有半本《红高粱》,看完之后说:这个我也能写。《乱时候,穷时候》写她自己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心里堵,老人用简朴的字句讲出,不渲染不评判,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态度然,几乎让人觉得淡漠。姜淑梅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

  ————————————————————

  ?王小妮: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姜淑梅的作品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

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序

  讲故事的人出现了--王小妮

  一本奇的书

  先睹为快的害处,是只能读到《乱时候,穷时候》的电子版,真的很影响阅读感受,读者有福,能看到实体书。

  《乱时候,穷时候》的著作者姜淑梅七十六岁了,而她学会写字已经是六十的时候。如果只计算识字和写字的时间,十六年,正好是一个刚刚准备进入社会的涉世不深的大学毕业生吧。姜淑梅靠这十六年的学习,却获得了写一本书的动力,希望更多的读者能阅读到这本真正处女作中的诸多闪光处,这光泽都来自日久弥长、悲苦绚丽的生活本身。

  民间记录的意义

  民间的记录在中国始终缺乏。从历史学者到普通百姓,多习惯信任“正史”

而轻视“野史”

,似乎正史必字字确凿,野史定荒诞无据。因为有那一贯逾越千年的正统思维的掌管规范,它当然也就先天地掌控了一切旧时旧事的独一的、权威的布权。而它记录的都是皇族更迭的荣耀、你夺城我拔寨的大事件,平凡的芸芸众人如细沙入水,被恢宏巨制的大历史过滤得干干净净,书本上的历史和真实的民众完全无关,前者一副铁面,少有温度,后者蝼蚁般各自鲜活生动的记忆,似乎都可以忽略。

  萨特在他的长篇随《占领下的巴黎》中说到“肉眼的视野更广阔”

,他举一张照片的例子:

  一个膀圆腰粗的德国军官在塞纳河畔旧书摊上搜寻,摊主是个留胡子的法国小老头,正用冷漠而忧伤的眼光看那德国人,而德国人显得得意扬扬,他的身体都快把法国小老头挤到取景框外面去了,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德国人亵渎了从前属于诗人和梦想家的塞纳河岸。”

  萨特说他没认为这照片是假的,可这不过是一张照片而已,转而他强调“肉眼的视野更广阔”

。如果调整取景框,可能传达出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任何取景框都不能替代和规定人的真切的感受。作为产生了《史记》这样著作的族群,过去了两千年,人们才意识到这种长久的被扭曲的缺失。近些年多了有意识的民间记录者,这个觉醒才开始把真实生活的各个细微部分注入大历史,使它丰富充盈生动起来。

  现在我们终于获得了姜淑梅老人的肉眼和耳朵,得以分享她亲历的年代里人世间的最末梢了。

  认字写书就是生活本身

  六十岁才开始学写字,七十多岁才开始出书,这足够传奇的。而我更看重的是这种纯粹的民间书写传达出来的文字、知识、文化原本的意义。

  中国人喜欢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些足够“励志”

的诗词楹联,横跨多少时代通行无阻,表面看我们真是崇尚文化,而这个崇尚的真正前提,看重的恰恰是悬梁刺股苦读诗书之后的目的,它直统统全无掩饰地通向最实际的用途,求升官、图生存的必然阶梯。读了书而不去求功名的,古人封他隐士,暗自期待这无用的人有一天会醒悟出山,而不是“浪费”

掉一肚子的诗词歌赋道德文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