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立的东西,我们认为物质是占据着空间但又根本不属于任何思维或意识的东西。贝克莱正是主要在这个意义上否认物质,也就是说,他并不否认我们以为是桌子存在标志的那些感觉材料实际上是某种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东西的存在标志,但他的确否认这种东西是“非心灵”
的,也就是说,它可以既不是心灵,也不是某个心灵所持有的观念。贝克莱承认:当我们走出屋子或闭上眼睛时,必定有某种东西继续存在;并且,我们所谓的看见桌子,也确实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我们没有看到它,它也会继续存在。但是,他认为,尽管这种东西必然独立于我们的“看见”
,但它不可能在本性上与我们所看见的东西完全不同,而且它也不可能全然独立于我们的看见之外。他因而认为,“实在的”
桌子乃是上帝心灵中的一个观念。就我们只能推断它而永远不能即刻直接地觉知它而言,这种观念具有必要的永恒性和相对于我们的独立性,而同时又不(像物质那样)是某种完全不可知的东西。
贝克莱以后的其他哲学家也持有此见解,即认为虽然桌子并不依赖于我的看见才存在,但它的确依赖于被某个心灵所看见(或以其他方式被感觉到)?——?虽然并非一定依赖于上帝的心灵,而往往依赖于宇宙中所有心灵的综合整体。他们之所以像贝克莱一样持有此见解,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有任何东西是实在的?——?除了心灵及其思想和感受以外,也不可能有任何被认知的东西是实在的。我们大致可以这样陈述他们用以支持自己见解的论证:“任何可以被思考的东西,都是思考者心灵中的一个观念。因此,除了心灵中的观念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能被人思考;因此,其他任何东西都是不可想象的,而不可想象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我认为上述这种论证是错谬的。提出这种论证的人当然不会过于简短或粗糙地泛泛而谈。但是,无论这个论证是否有效,它已经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地提了出来;而且有很多哲学家,也许是大多数哲学家,均持有这种观点:除了心灵及其观念以外,没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这样的哲学家被称为“唯心主义者”
,当他们在解释物质时,要么像贝克莱那样,声称物质不过是观念的集合;要么像莱布尼茨(1646—1716)那样,声称表现为物质的一切事物,其实或多或少地不过是原始心灵的集合而已。
虽然这些哲学家否定作为心灵相对立的物质,但他们在另一种感官意义上,又是承认物质的。现在还记得我们曾提问过的两个问题:(1)究竟有没有一张实在的桌子?(2)如果有,它可能是怎样的客体?贝克莱和莱布尼茨都承认有实在的桌子,但贝克莱认为它是上帝心灵中的某些观念,而莱布尼茨则认为它是一团灵魂[4]。因此,他们二位都以肯定的方式回答了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但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他们的见解才与常人有了分歧。他们几乎都同意:无论我们的感觉材料——颜色、形状、平滑度等——有多么地依赖我们,它们的出现却是某种并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东西的标志,而这种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东西,也许与我们的感觉材料完全不同,但当我们和实在的桌子处于适当的关系时,却可以认为是这种东西引发了感觉材料的产生。
显而易见,哲学家们现在一致同意这一点:无论桌子的本性如何,承认实在的桌子是存在的,这一点极其重要。在我们还没进一步讨论桌子的本性问题之前,值得先考虑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可以接受这种见解。因此,下一章里,我们要讨论究竟为何要假定有实在的桌子。
在我们继续讨论之前,最好先考虑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现的都是什么。看起来,假如我们任取一个普通的客体,而它是可以为我们的感官所知的,那么感觉直接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关于独立于我们的那个客体的真理,而仅仅是关于这些感觉材料的真理;而且,就我们所能看出的而言,这些感觉材料随我们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定。如此说来,我们所能直接看到和感觉到的,不过是“现象”
而已,而我们却相信它是某种幕后“实在”
的标志。但如果这个“实在”
并不是它所表现出的样子,我们有没有办法知道究竟有无任何实在之物呢?如果有,我们有没有办法能够发现它是什么样子呢?
这样的问题令人困惑不解,而且即便是最奇特的假说,我们也难说它很可能不是真的。因此,我们所熟悉的桌子,虽然迄今只是拨动了我们些许思绪,却充满了各种令人吃惊的可能性的问题。我们所唯一知晓的,就是它并非看起来的样子。超出这个朴素的结论之外,我们有充分的任意猜测的自由。
莱布尼茨告诉我们,它是一团灵魂;贝克莱告诉我们,它是上帝心灵中的一个观念;而严谨的科学几乎也同样令人惊奇地告诉我们,它是极其庞大的一堆剧烈运动的电荷[5]。
在令人惊讶的可能性中,怀疑揭示说,也许根本就没有桌子。哲学,即使它回答的问题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么多,但它至少有能力提出一些可以增加人们对世界好奇心的问题,并且能揭示即使在日常生活最寻常事物的表面之下也隐藏着奇特和奥妙。
[1]英美制长度单位,一英里约等于一点六千米。——译者注(若无特别说明,本书注释均为译者注)
[2]乔治·贝克莱(1685—1753),近代英国(爱尔兰)著名哲学家,与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一起被认为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的代表。著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关于反对怀疑论者和无神论者的对话录三篇》等,均为当时英国哲学界的热议话题。1734年贝克莱被任命为爱尔兰基尔肯尼地区主教,此后他担任这一职务长达18年,直至1752年移居牛津附近的新学院,因此世人习惯称他为“贝克莱主教”
。在《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中,贝克莱提出著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存在就是感知与被感知。”
[3]罗素在本文的最后推荐书目中也提到此书。商务印书馆在出版汉译版本时,书名为《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
[4]莱布尼茨的《斐拉莱特与阿里斯特的对话》一文将有形实体界定为“由灵魂与物质团块组合而成的物体”
。在他看来,有形实体有两个基本构件:一是有形实体的质料,即“物质团块”
或“次级物质”
;一是有形实体的形式,即有形实体的“灵魂”
。灵魂是有形实体的能动的和受动的力。莱布尼茨在《论自然本身,或论受造物的内在的力与活动》一文中也曾提到:“实体的原则本身,在生物那里就称之为灵魂,在其他存在者那里,则称之为实体的形式。”
更多资料可参见《莱布尼茨自然哲学文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5]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许多次原子粒子所拥有的一种基本守恒性质。物理学上,电荷也指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静止的带电粒子会产生电场,移动中的带电粒子会产生电磁场,带电粒子与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电磁力或电磁相互作用,而电磁力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中的一种。近代物理学对力的解释相比莱布尼茨将“力”
视为有形实体的“灵魂”
,堪称“严谨的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