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宇宙风云图片 > 第102章 研究起鬼神(第1页)

第102章 研究起鬼神(第1页)

魏星在别墅品着茶吸着烟,研究起了周易,思考起了鬼神。

芳子:经伊川这么一讲,鬼呀神呀,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可怕。魏星觉得好像听了一堂东方古代唯物的鬼神观,很受启。另外,魏星还有一个心得。孔子在上述《文言》和《丰》卦象传当中,在讲到人和鬼神的时候,竞而把鬼神排在人的后面。这是不是有意为之,比如说暗示天地之间“人”

为责呢?

这个心得,足以称作现。记得老子说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二十五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六十章)把人列为宇内四大之一,而把鬼神排除于四大之外,处在人的后面。当然老聘贵阴柔的道家思想,跟孔子重阳刚的偶家思想,体系的性质不同,但重视天地人而不以鬼神为尊一点,有类似之处。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时代,在后来的神话传说时代,继尧、舜、禹到夏商时代,大体上曾是鬼神主宰的世界,人几乎是鬼神的附辅。据孔子讲,大禹的政治作风是“菲饮食,而致孝平鬼神,。。。。卑宫室,而尽力平沟恤。”

他自奉甚俭,而孝敬鬼神却很丰盛。先致孝于鬼神,而后致力于治水,人的位置排在鬼神的后面。至于商代,迷信鬼神和龟卜形成了浓重的宗教风气。生产、战争、施政都要听从上帝的命令,人几乎成了神的奴仆。经过武王革命,到了周朝,伴随世道变化,“天命靡常”

,人谋胜于鬼谋,于是在人的思想中,鬼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相应上升。有个事例,非常突出。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的《用间篇》里谈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时曾经说:“先知者不可取之于鬼神,。。。,必取之于人,知敌之情也。”

他以坚决的口气断言,事先探知敌情,易研究不可取之于鬼神,一定要取之于人,取之于了解敌情的人。依据自古以来的战争经验,孙武总结出这个的规律,排除借卜筮之类以求助于鬼神来预测敌情,而把取得确切敌情的任务委之于人。

芳子:孔子是务实的伦理主义者,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虽然孔子讲周易的时侯也谈到鬼神,但他的说法是“人谋鬼谋”

,人在前,鬼在后,是不是也有个轻重缓急的区别?

当然!孔子这个说法是继承《尚书,洪范》的思想,先后次序是颠倒不得的,绝不能说成“鬼谋人谋”

。来之德的解释很恰当、很具体。在《易经集注》型他说:“凡人有事,人谋在先。及事之吉国未决,方决于卜意,所以说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也。故书日: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篇。先心西府人,先人面后鬼,轻重可知矣。”

从远古时代在到夏商的先鬼而后人,转变到周朝的先人而后鬼,是中国老祖宗精神领承中一大飞跃的转变。所谓神道设教,对鬼神的尊重与崇拜,实质上是当政者对鬼神的利用,是人操弄了鬼,不是鬼神控制人。这个同题,下面还要涉及。

这里就此打住。

鬼神一调在孔传中第五次出现,是在《系辞》里,草文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这段话和前段话一样,不仅出现鬼神字样,而且读到鬼神的情况。所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易学史上有好几种解释。下面把它们摆一搜,好对这一重要委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这段话从后往前来看,可以看出,鬼神问题来源于生死问题,生死问题则包括在南明问题之内。由此可知,孔子的意思是,周易的作者从仰现俯察中男白了大自然之所以有明与暗,从考察事物的始终里懂得了生死的道理,又从“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的情况中了第到鬼神的情况。从这个论述的顺序中可以见到,孔子是依据天人合一的原理来现察事物的始终和人的生死,并由此而涉及所谓鬼神的情况。前边说过,在传统思想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鬼神是和人的生命变化紧密相联的。孔子是在这个传统的鬼神思想的基础上,解释《易》理而有所挥。

对《系辞》这段话,主要有如下一些注解。先,是韩康伯提出的聚散说。他说:“精气烟熳聚极则散,游魂为变也。游魂言其游散也。。--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无幽而不通也。”

(《系辞》注)

韩氏认为这段话提出了聚散之理:精气聚则生,为神;散则死,为鬼。但他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精气,同时以游散解释游魂,也不够具体。

《九家易集注》对精气聚散说得很明白,它说:“阴阳交合,物之始也,阴阳分离,物之终也。合则生,离则死。”

显然这是把“精”

解释为阴,把“气”

解释为阳,也就是说,阴精阳气在人身相合,就是生,散就是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