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大宋少年志2陆公子 > 上元灯节2(第1页)

上元灯节2(第1页)

叶宸不知道大宋的上元灯会有多热闹,他从前世穿越过来,不知道古代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爱戴,以为只是以为吃吃元宵。

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又名元霄节,一些儿大户人家,扎架鳌山,高结彩棚,遍张奇巧花灯,不啻万盏,辉煌炫目,有如白昼。”

“各街庙宇俱有灯棚,各家俱放花灯,门前俱点门灯,争放花炮。”

“铁塔上遍点灯盏,一次用油五十余斤,远望有如火龙。”

东京城内的主要街道都设置花灯,各庙宇:如百子堂、城隍庙、三圣庙、灶君庙、萧曹庙,火神庙,庙前皆例设灯山一座。东京城关内外及郊区居民,多用丈余长竹竿,缚一芝麻秆,竖于宅内之树梢,竿旁挂一油纸灯笼,谓之点天灯。民间称之“扫天帚”

,也叫“扫霉气”

。至二月二“龙抬头”

时,始将竹竿撤去。小孩儿挑着灯笼满街转,“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儿童喊着歌谣,相互碰撞灯笼,不时可加灯笼焚毁者哇哇大哭。

虎子壮子兄弟可是土生土长的东京城人,知道这时的上元灯节多么热闹。

灯谜:始于宋朝

灯谜又称为“灯虎”

、“文虎”

,所以猜灯谜又被叫做“射灯虎”

、“打灯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展而来,而谜语源于民间口头谜语,后经文人加工而成。据说王安石就是一位善于制灯谜的人,他所制的谜语“日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

(“贺”

字)、“贝字欠两点,不作日字猜”

(“资”

字),堪称灯谜之杰作。苏东坡也是一位善于制谜的人。相传,有一次一位朋友请他为一幅画题字,他顺手便在画上题了“虫二”

两个字。一时大家不知何意,经过揣摩才知道原来是“风月无边”

四字。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等文人雅士合写有《文戏集》。

《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

记了“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毛详、霍百丑、商谜……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也就是谜语。当时的商谜场所叫“勾栏瓦舍”

在北宋的开封城,张灯结彩的元夕,欢乐沸腾的百姓,民间喜谜者将谜书于纸笺,贴于明亮的纱灯上,供人猜射,射中后有薄礼相赠,自此“灯谜”

诞生。猜谜语已成为当时元宵节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无论是官员还是文人,都常常以谜语互为戏谑。到了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记录了不少以商谜为业的人,商谜:胡六郎、魏大林、张振、周月岩、蛮明和尚、东吴秀才、陈宾、张月斋、捷机和尚、魏智海、小胡六、马定斋、王心斋……”

大宋南迁之后,在杭州,上元灯会也是十分盛行,有好事者“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