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安自认为他立了功劳肯定会有赏赐,但又担心升官把他调出张掖,在一片纠结中接到了他老上级张掖参将丁家山的信件。
丁家山在信中告诉他,朝廷正跟东胡人商议停战,如果不出意外达然汗应该会答应,朝廷给的条件很诱人,只要东胡人不在南下攻保定,取洛阳,可以对东胡占领山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尊大燕为兄大周为弟,每年还会给东胡人岁币十万两。
另外丁家山信中还说:总督杨知学询问了他对刘平安应该如何奖赏一事,杨知学的意思不可能把平山千户所数千人转为边军,战斗力强弱先不说,朝廷给陕西的钱不多,没有多余的钱在养兵。
刘平安把信件放下暗叹一声,他升官了,但不是朝廷正规军,跟以前一样没有边军的待遇,但杨知学念在他这次立了大功,升任他为游击将军,按理说游击将军是朝廷正规军,不是地方户所军。
他娘的,他这个游击将军虽说是朝廷四品武职但屁用没有,跟以前一样不说,还要准备接收供养从哈密卫过来的一千五百户,杨知学倒也不是没给钱,接收这一千五百户哈密卫百姓给了他二万两银子的安置费。
“钱有啥用,粮食,耕牛在最重要,要不然来年如何开阔耕地,至于用钱在甘肃镇买牛马,别扯了,上哪去买,谁没事把自己家耕地的牛马卖给你。
信里也不都是坏事,杨知学知道他手里有一批战马并没有向购买战马,而是为了加强河西守备,防御东胡人入侵,杨知学答应每年按照三千匹战马的数量,给予他养马钱每年一万两白银,让其招募哈密卫军户组建骑兵。
刘平安牵着黄诗兰的手说道:你也看过信件,知道我为啥不让小舅子读书了吧,杨知学书读得好,考中进士,但心眼也太多了吧,不光让我养着哈密卫来的一千五百户,还让我组建上千骑兵,并且一毛军饷都不给。
黄诗兰用脑袋蹭了一下刘平安胳膊笑着回道:总督大人不是给了你每年一万两的养马钱吗?
“狗屁,一万两银子养三千匹马剩不下多少,这还是咱们有草场的情况下,我不组建骑兵,把马卖掉,跟此次立功的兵丁一分,他不香吗?
还有这次东胡人入侵张掖守军立下大功,朝廷规矩怎么也得给出兵的军户所兵丁每人几两银子吧,好家伙,一文钱不给,让我如何跟手下人交代。
黄诗云望着一脸气愤的刘平安牵了一下他的手缓缓说道:咱们大周风雨飘摇,面临亡国危机,三边总督杨知学乃肱骨重臣,兢兢业业,不辞辛劳护卫陕西,甘肃等地百姓。
听说他的大儿子在这次跟山西反贼对抗中因为督促运粮死在战场上,你要知道杨总督的大儿子可是刚刚考中举人,前途无量。
再说,就算大周朝廷如此艰难,杨知学仍然给了你数万两银子安置哈密卫,已算不错了,你遇到的是个好官。
刘平安还想嘴硬,但看一脸严肃的黄诗云把脑袋耷拉了下来,是啊,自己难,怨这怨那,杨知学更难,朝廷也难,虽说要跟东胡人和谈但谁相信谁就是傻瓜,达然汗需要安抚漠南东胡部族,打击吞并漠北东胡人,他需要时间。
朝廷更需要时间休养生息,安抚受到重创的北方百姓,更需要练兵重振大周军威,也许一年,也许五年,双方必然再次开战。
一个月后衣衫破旧,饥寒交迫,体力早已透支的哈密卫二个军户所的一千五百户老百姓终于到了张掖平山千户所。
刘平安不敢怠慢,把新来的两个千户所安排到了平山千户所的下游,并且第一时间见了两个千户,每户给了五两银子,并且开仓按照人头给予分粮食,又叫张秀才收集各家各户帐篷给送了过去。
在刘平安面前,哈密卫千户林焕哭的惊天动地,他们世代在哈密卫住了上百年,可没想到,终归是一场浮云,所有军户家中的田地,房屋全没了,不光如此,因为着急撤离,哈密卫死了数百人不说耕地的牲畜也死了一半。
刘平安心有同感,他们平山千户所不也一样离开家乡漂泊到了河西,也不知道乡亲们还有没有机会回到故乡。
总督大人不是让你在哈密卫招募骑兵吗?
这都一个月过去,咋还没动静。黄诗云今日见刘平安从张掖回来神情古怪的问道,他这个夫君十分重视骑兵,但哈密卫到了,却迟迟不开始招募骑兵。
“哎,刘平安脱下厚重的棉衣,弹了一下身上积雪略显低沉回道:等等吧,等开春种完地再说,哈密卫的乡亲这一路太苦太累,让他们歇歇,反正哈密卫的人个个都会骑马,祖辈都是骑兵,稍微训练即可。
黄诗云也没多问,跟他说起荷花之事,荷花生了个小丫头,两口子也算儿女双全,老刘家还真是古怪,几代人第一个孩子几乎都是男孩,然后肯定会生个闺女。
刘平安自己都在想到他这里,黄诗云会不会跟家里其他女人不一样,第一胎生个闺女出来。
黄诗云把刘平安棉袄挂了起来突然想起一事说道:对了还有一件事,黄大跟我说,他手下两百重骑兵,其中有一百骑兵是其他千户所的军户,平时每年要给军饷。但杨知学杨大人把整个张掖军户所都归你管辖,军饷还不了。
刘平安狠狠捂了下脸,那一百人的军饷当然不会,倒不是他差那点钱,而是开春就要征调哈密卫军户当骑兵,两下一对比会出麻烦。
刘平安喝了一口酒去去寒气回道:我是这么想的,按照甘肃镇千户所的规矩,一户出一丁,那一百骑兵要是有家人当兵的就让他回去,总不能让人家在我这白忙活,家里没有当兵的就留下按朝廷规矩继续一户抽一丁。
另外,骑兵兵种比较特殊,我的意思是每年一个骑兵个人补贴三两银子,你认为呢?
黄诗云想了一下点头回道:给吧,骑兵确实不同,咱们大周对于骑兵非常重视,边军和京营骑兵不光每年十两银子,而且每年还要给一些布匹,茶砖等物资。
“对了,你得跟这些军户说清楚,不是不给全饷而是咱们的军队不是朝廷边军,只是卫所地方守备军,而且也不需要像边军一样住在军营,或者离开张掖远征,除了每月训练几次之外,其他时间在家中务农,跟咱们平山军户所兵丁一样按朝廷规矩守备地方即可。
都是钱闹得,刘平安认为朝廷在河西设立军户所没啥用,老百姓不用交田税倒是很高兴,但军户战斗力实在堪忧,河西军户子弟壮劳力都去边军拿饷银,留下来的在按照朝廷的规矩每户出一丁,全是一些老家伙,除了每个月混日子出操两次根本打不了仗,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张掖一个千户所只有不到五十个兵丁的场面。
太坑人了。
刘平安的平山军户所还是好的,原因也很简单,他的山西老乡都是农民,祖上三代也是农民,没骑过马,也没当过兵,边军将领只要脑子没坏掉就不会跑你这里来招兵,光训练都得一年半载。
刘家自从搬到张掖之后家里人除了从刘平安这里领些生活费之外,各家各户都做起了买卖,而且只做一种生意,在刘平安允许下去铁厂按照成本价购买铁器,制作成农具或者铁锅卖给张掖的豪族。
在这期间大伯娘认识了张掖本地将门世家余家老太太,余家家主是老太太的大儿子,如今在京城担任参将一职,要说也巧,老太太最小的儿子今年才十九岁至今未婚,当老太太看到黄桂花领来的大丫后眼前一亮,心里有了心思。
大丫父母倒没什么,但他堂哥刘平安可是张掖守备,挂游击将军衔,而且刘平安家底丰厚有自己的铁厂,加上兵强马壮,两家也算门当户对。
几天后黄桂花见余家请媒婆来提亲,差点笑死,叫人打听了一下余家小儿子身体状况,有没有恶行之后跟老爷子刘元东商议同意了这门亲事。
在大丫婚礼前刘平安还亲自去张掖拜访了于家老太太,也见过大丫未来夫君余淮,余淮跟他自己岁数相当很不错一个小伙子,缺点也有就是不爱练武,喜欢读书这让刘平安有点可惜,大周读书人过于奸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