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明空 念什么 > 十三正心(第2页)

十三正心(第2页)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心不在焉一样,同样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体悟它。视而不见,就是对于身心内外的现象要做到视而不见,旁观而不涉入,观照而不攀缘,仅仅是看着,但是它不能干扰到你,仅仅是听着,但是它也入不了你的心,它在你的心中生起,然后又在你的心中消散,而你的心是不动的。当你在各种视觉现象和各种声音现象中,仅仅是客观的看,客观的听,但不去攀缘的时候,这就是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的一种修行的方法。从反面的角度来看,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则带有这样的含义——其心不正之时,也就是当我们的心被外境所转的时候,虽然真心的觉性,其能看能听的作用就在当下时时在显现着在展示着,但是我们却被这种作用所转,在作用的情境中所迷,而且见不到自心的本体,见不到内心的主宰,见不到自心的真性和真面,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自己的真心却不明白、不了悟、不觉悟、见不到它,见不到它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真心的作用就在视与听之中,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真心在哪里,一直被各种现象所迷,其心不得其正。

“食而不知其味”

,同样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体悟。从正面的角度,即是对于各种美食——这里的美食不仅仅是指食物,它也可以代表人世间的一切欲望,一切我们想要追求的我们喜爱的那些人事物——对于人世间所有的这一切人事物都要做到“食而不知其味”

。食而不知其味,其实就是在禅宗中经常说的,“吃了一辈子饭,但没有咬着一粒米,走了一辈子的路,但没有踏过一片地”

,在任何情境之中无为而无不为,心都是落落清净的。“食而不知其味”

,虽然在品尝着各种味,不是真的不知,而是不被各种味所染。为什么不被各种味道所染?因为所有一切世间事物的真味是无常之味,是无我之味,是空性之味。当知道了真味的时候,那么那些虚幻的味道就仅仅是过眼云烟。“食而不知其味”

,从反面的角度来说,就是指其心不正之时,真心能知能觉能知其味的作用虽然在显现,但是对于自性本心的真味却不明白不了悟,没有体会到,没有体悟到,没有见到它,没有契入它,从来没有品尝过自心的真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从上面所说的内容整体总结下来,如何去正我们的心呢?对于儒家修行而言,在《中庸》中的一些说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比如“中和”

。《中庸》中说,“七情不谓之中,而有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对于前面提到的愤怒,或者是恐惧,或者是好乐,或者是忧患,这些情绪可不可以呢?是可以的,对于儒家修行而言,它不是说你完全不要这些七情六欲,而是要而有节即可。就是不要沉溺于其中,不要放纵自己的情绪,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要有所节制。而有所节制,即是止,知道要在哪里停止。止,就是而有节。当然如果说能够进一步去提升自己,“七情不谓之中”

,如果能够守住七情未之前的“中”

的状态,那么这就是更进一步的修行。“知止而后有定”

,这个定即是定于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这些都是“七情不谓之中”

的修行,定于中,静于中,安于中。

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情境时,各种情绪难免会生,这时该怎么办?叫“而有节谓之和”

。可以,但要适度,要有节制,要保持足够的理性,这样才会和谐。中和之道,即是中庸之道。庸就是平常的意思,就是说这是很平常的事。所以说奉行中和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所提倡的。

所以说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修行的方法。刚开始修行的人,不要对自己提过高的要求,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有情绪也可以稍微一,但是不要去放纵情绪,更不要让自己的情绪伤害别人,然后要学习去观照自己的情绪,旁观自己的情绪。观照自己的情绪在内心中是如何生起的,如何存在的,如何延续的,如何消融的,观照其生灭的整个过程,而同时保持冷静的旁观。这样观照的过程,既是提升自心定力和智慧的过程,也是降服情绪的过程。然后经常这样去观照自己的内心,不管是观照愤怒还是观照恐惧,或者说观照自己内心的喜好,甚至当没有任何情绪的时候,内心有各种念头生起的时候,也可以去观照念头。当这种观心修行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定力的时候,慢慢的就可以做到在各种情境中保持这种冷静的旁观。当能够保持这种旁观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转心而转境。当我们学会了通过转心而转境的时候,其实我们的修行就进步了,智慧就提升了。

在修行的过程中,这种由外在的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去转变的,更难转变的是自己内心的各种习气。对于各种习气,在修行中需要更深入的去观照它的生起,观照它是如何在你的内心中对你所产生作用的。然后当你觉知到它之后,就不要被习气所控制。如何不被习气所控制?你只是静静地观照着习气的生灭,那么这个习气就会一次比一次轻,慢慢的习气就会一点点地消散了。

另外,不管是专修,还是在生活中修行,对于儒释道三家的智慧最好能够相互结合起来,吸取其精华,然后应用到自己的修行和生活之中。比如对于佛家智慧中“缘起性空”

的智慧一定要深入的学习和体悟,当我们对于缘起性空的智慧有了一个深入的体会和体悟之后,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对各种现象产生很深的执着。当缘起性空的智慧与你的观照结合起来,你就能够在这种观照中体悟到一切现象的缘起性、无常性、无我性、空性。你就会明白,所有的现象皆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不变的本质,没有不变的本体。当这样静静地观照、静静地体悟的时候,自然就能够离于对各种现象和欲望的执着,达到内心的清净。通过修行止观,修行“七情不”

,修行“而有节”

,修行离欲离相,修行转心转境,就能够让自己的心真正地定下来、静下来、安下来。这时即可“其心自正”

。只有心正,才能够进一步去修行“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才能够深入的去观照自心的究竟体性,明自心的明德。当自心本性的明德智慧从我们的生命中显出来了之后,对于这种自性本心的安住,对于本性明德的安住,才是真正的正心,才是真正的诚意,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在我们生命所处的一切情境之中,安住于真心,安住于你所见到的自己的自性本心,即是正心,即是其心自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