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如果自己的家庭、家族、家人都管理不好,想要把国家管理好是不可能的。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追求大学之道、大人之道、圣贤之道的修行者,在修身齐家的阶段,就树立了治理国家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对儒家的修行者而言,能把家族、家庭、家人管理好、教育好,那么就可以用同样的道理来治国——就像对父母的孝顺一样,以这样的心来辅佐君主;就像对兄长的尊敬一样,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上司;就像对子女的慈爱一样,以同样的慈爱之心去对待自己的下属,对待臣民百姓。
《康诰》曰:“如保赤子”
。如保赤子,像爱护婴儿一样爱护自己的赤子之心、赤诚之心。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以自内心的至诚,去追求大学之道,追求明明德之道,虽然暂时还达不到目标,但能够这样去做,距离目标也就不远了。
作者同时举例说明,“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
——没有哪个女人是先学会了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然后再出嫁的。对于儒家的修行者而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可以用齐家之道去治国。
下面我们再从观心修行的角度来体悟一下。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国,代表修行者的整个身心以及全部的生活。生活中所有的一切就是我们的“国”
。“家”
的范围则对应着修道者自己的身心,即身口意的修行。如果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些最基础的方面还没有修好时,那么就谈不上“治国”
的修行。就像很多人只是喜欢进行理论学习,却缺少对于身口意的觉照训练,陈旧的习气、习惯得不到清理、修正,那么生命的质量和境界就很难实现真正的升华。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真正的君子,可以凭良好的道德修养而成为众人效法的典范;真正的修行者,可以时时刻刻觉照自己的身心,不令身心放逸,始终安住在自性本心的“家”
中,以智慧应对生活中的一切,从而使自己的整个身心和每一天的生活都符合于大学之道、大人之道。如果是初学者,则应训练对于自己身口意的观照,不断地清除妄念,扫除习气,争取早日见到本心。
“孝者所以事君也”
。“孝”
字的结构为上“老”
和下“子”
。“孝”
,即是“老”
“子”
相处的智慧。“老”
代表母体、本体、本源,即自性本心。“子”
,代表由本体而产生的各种心的作用。即,“老”
代表本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