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林又一次成了杨岭村的榜样,有功名做不官了,还可以开作坊惠顾乡里。
大清早,村口聚集了十五个壮劳力,都是些有手艺的实诚汉子,村长考虑的很周全,通知他们时说好三十文一天,管三顿饭的原因是要起早摸黑赶工。
宋天保是主事人,安排六个人去后山伐木材,三个人跟着杨银根垒灶台,其他人和他一起清理地上的灌木杂草,村口这块地高低不平谈不上多好,离官道近进进出出倒是很方便。
杨梅坐上许多田赶的马车去莲塘镇采买,白米五十斤,十五花肉外加两根大腿骨,豆腐三板,蔬菜地里有,时间不能耽搁太久,赶紧回家准备早饭。
砍伐木材就在小山坡后面的大山,第一批木材运送下山时,杨梅叫大家吃早饭,人太多饭桌搬到院子中间,用大海碗盛好的猪肉炖粉条摆满桌子,另一边的石桌上还放了一大盆,灶锅里还在炖煮,二十来个人的份量很难把握,多做些有剩下的中午吃。
谁都没见过粉条,农家人的早饭大多是粗面馍馍菜糊糊,哪里见过这么丰盛的,油亮亮的粉条上面是大块五花肉,还有豆腐和蔬菜,香味弥漫到了院子外面,大家顾不得客气端起碗就吃,坐着蹲着站着的都有,呼吱吱的声音此起彼伏,吃得快的已经添第二碗了。
“啥吃食这么好吃?我们这地能种吗?”
终于有人开口说话了。
宋天保得意跟大家介绍“这个叫粉条是薯面做的,我们盖作坊就是为了做粉条,你们谁家有薯面想卖的都送我这来,四文一斤有多少收多少,卖给粮铺也是这个价,还不用跑老远路。”
番薯不好存放,做成薯面能多放置一些时间,农家人主要靠这个果腹,家家户户都有,粮铺收的不多,毕竟买的人少,四文钱一斤还得是熟人才收,挑到城里零卖倒是能高出一文钱,可是销量有限。
听说是薯面做的,几个人才慢慢的咀嚼,好像真是有番薯的味道。
“大家闲时多多开荒,我们这的地很适合种番薯,作坊明年也会收番薯,做薯面粉条都请村里人帮工,而且大部分都是女人,不耽搁各家的地里活。”
杨松林的这番话很是鼓舞人心,个个肚里揣着小心思,想着村子边缘的荒地那块大些,早点下手开出来,番薯下种后不需要花大功夫伺候,收回家就是银子,多好的事傻子才不干。
上山砍伐的人运送了两轮木材,开始在灶台上方搭遮阳棚,留两个人砍伐毛竹,杨银根几个人垒好灶台,又找了块相对平缓的位置打木桩,地面高低不平,铲平是来不及了,只能靠木桩的长短掌控平面,木横杆凿些浅槽防止晒竿滑动。
杨梅坐上马车又一次进了莲塘镇,按写好的单子买了五口大铁锅,不同规格的木盆木桶好几个,木匠铺子的掌柜伙计忙得团团转,暂时买六匹白布做袋子,大水缸准备两口,食材还要多备些,大老爷们的饭量一个比一个猛。
回家时马车后面还跟着一辆送货的牛车,车上的货物堆得老高老高。一群看热闹的妇人叽叽喳喳询问“梅子啊,你家的作坊是做吃食的吧,买这么多锅呀盆呀桶的。”
“是啊三婶子,有空帮忙缝几个布袋吧,袋口要贯麻绳,就是这样子的。”
说着拿了个样品抖了抖,时间紧没工夫闲聊,直接分派活计。
好几个人转身离开,杨梅把布匹搬出车厢接着说“一匹布可以做二十四个,需要六个人帮忙明天就要做完,有空的帮忙赶赶针线活。”
看了一眼犹豫的妇人们想继续说又停住了。
“我拿一匹回去做吧,叫儿媳妇帮一把明早给你做完。”
这个三婶子是宋天保堂叔家的,嘴快手快心肠热,即便是得罪过一些人,但还是蛮受人尊重。
接着几个和梅子相好的妇人也跟着上前拿布匹,旁边一个小媳妇犹豫着拿过一匹布。“我也做一匹吧,可能要晚两个时辰送来。”
小媳妇叫菊花,婆婆是个厉害角色,在家没少被磋磨,这活一接估计又得受不少唠叨。
六个人抱着布匹回家,杨梅故意走到大门口说“谢谢你们了,布袋的加工费两文钱一个,我忘了买线,干脆一匹布算五十文工钱吧。”
妇人们转过身,脸上立刻绽放出笑颜。“早知道是这么好的差事我全都抱回去,全家人不吃不睡也给你赶做出来,”
三婶子的话逗乐了大家,很多附和的笑声中,不难听出几分苦涩与后悔。
紧接着杨梅又说了一句,“明天交了布袋直接来作坊做工吧,二十文一天不管饭,可能要干两三个月,跟家里人商量好了再来哦。”